回到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龙城街道办事处 > 信息公开 > 专题 > 文明型街道 > 创建情况

龙城街道突出特色以引导式教育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

发布时间: 2014年05月14日 来源: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编者按:龙城街道地处龙岗区中心城,下辖13个社区,常住人口近50万,户籍人口107260人,纳入街道管理的残疾人有1996人,持证残疾人510人,有康复需求的467人,占总数的92%。近年来,龙城街道以打造“文明型街道”为抓手,以引导式教育为契机,创新残疾人康复模式,积极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不断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实现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目前,残疾人建档率100%,白内障致盲手术康复率100%,低视力助视器验配率100%;聋儿康复训练率100%,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率100%;肢残康复训练率93%,假肢装配率100%;精神病人监护率100%;辅助器具配置率93%;就业率90%。

  一、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强化责任,完善机制

  (一)政府主导,经费保障。街道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和残联工作,把残疾人康复服务作为打造“文明型街道”的标志性工程,将其纳入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残疾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平等、参与、共享”的社会环境日益改善。为创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街道和各社区均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街道残联配备正、副理事长及残疾人专干各1人,13个社区各配备1名康复协调员,具体指导创建和财政拨款等工作。

  (二)建立网络,完善机制。一是加强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街道职康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区残疾人康复站、辅具服务站、社会福利院、残疾人特殊教育分教点等服务机构,并配备了专(兼)职专业人员,其中街道职康中心配备了康复咨询员2名、康复治疗师2名,就业指导员1名,同时启用了“社工+义工”双工联动机制。二是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制定培训规划、培训机制和考核机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康复服务工作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加强社区康复规范化建设和保障工作。社区筛查、转介服务、康复治疗和训练、辅具适配等都有规范的工作目标。通过政策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等,使残疾人的生活和康复效果明显改善,实现了残疾人事业与五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二、突出特色,积极拓展引导式教育康复的实践途径

  (一)制定社区康复计划,创新残疾人康复模式。以引导式教育为契机,街道根据残疾人类型特点,制订了《职康中心残疾人社区引导式教育康复流程表》,以小组形式分成智力组(智力、精神)、体能组(肢体)开展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康复进步,以教育教学模式,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引导残疾人主动参与,集体做音乐律动操、感恩励志体操等;结合劳动技能、生活自理、心理辅导、休闲娱乐等引导残疾人建立由被动康复转变为“我要康复”的主动康复理念;对智力残疾人安排家庭作业,进行家务活动,自我料理生活练习,与家庭互相监督完成教育康复。让残疾人发现自我优势,挖掘自我潜能,以学习娱乐性和节律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及参与意识,让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和参与训练,达到身心全面康复。

  (二)拓展职业能力服务,提高残疾人就业水平。为帮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实现残疾人独立自主、自主创业的愿望,结合引导式教育拓展职业就业能力,街道成立了“景泰蓝珐琅画”培训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班针对不同类别残疾人、不同文化素质,有兴趣爱好的会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并聘请专业老师为有绘画基础、有意愿的残疾人培训,传授珐琅画的基础技术及成品制作技能,深受残疾人朋友喜爱。目前,已做出珐琅画作品40多幅,去年10月,接到市残联康复中心第一批定单,今年3月,在区团委、区残联主办的“2014年龙岗区‘U爱康行’残疾人作品义卖会”上,又卖出3幅作品2100元。到目前为止,共销售珐琅画作品24幅,销售额15100元,所得费用全部发放到残疾人手中。为扩大残疾人作品销售途径,区残联专门在龙岗中心城开办了一个实体店,聘请辖区残疾人为店员,专售残疾人作品。街道也积极申请残疾人作品网店,通过网络形式拓宽作品销售渠道。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寻找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

  (三)组织户外活动,培养残疾人社交能力。残疾人希望交流、渴望交流,但由于自身条件受限,与外界交流似乎成了他们的奢望。为此,街道经常组织残疾人外出开展引导式教育康复户外活动,如让残疾人朋友与市民一同开展“感谢有你”互动游戏,开展“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拓展训练,利用“国际残疾人日”组织开展“心向大海、亲近大自然”等活动。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让他们与社会、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给予他们情绪上的释放和心灵上的慰藉。通过引导残疾人参与互动游戏,让他们在活动中收获成就感、树立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融入社会,获得成长,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和关爱残疾人。

  (四)拓展文娱活动服务,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为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生活,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康复,街道专门成立了“龙城职康七彩音乐坊”,聘请专业老师培训,购买了钢琴、葫芦丝、吉他等乐器,每周一、三学习大合唱,每周二、四学习葫芦丝。同时,开展自闭症儿童钢琴培训,组建一支独具特色、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残疾人艺术队伍,大大激发了残疾人对生活的热爱。另外,街道还成立残疾人“太极拳艺术队”、“门球队”、“足球队”、“舞蹈队”,聘请专业指导老师编排各类文化节目,太极拳艺术队几次受慢性病院家属资源中心邀请演出,舞蹈《搏击长空》获得评委及观众高度评价,街道还推荐3名残疾人会员加入区门球队,参加“深圳市百队门球赛”荣获第二名。

  (五)创新康复模式,提升康复与技能训练水平。“社区适应”、“生活自理”、“劳动技能”、“休闲娱乐”是引导式教育社区康复的核心内容,通过整合现有的资源,全面开展各项康复服务。引导式教育康复采取集体康复与个训康复训练相结合,通过康复评估、训练计划、康复训练与效果评估等方式,每天定时定量为组员进行康复训练,使组员机体机能提高,改善功能障碍,从而达到全身心康复的目的。引导式教育主要以劳动技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为主。劳动技能主要是通过景泰蓝珐琅画制作与庇护工场螺丝加工等形式培训组员的劳作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技能主要是通过洗碗、叠被、加热饭菜等来提升组员日常生活的动手能力。

  三、加大宣传,巩固成果,不断提升康复服务水平

  (一)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最佳途径,平等参与是对残疾人最好的尊重。街道通过开展“阳光助残”活动,努力营造助残氛围。并以党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志愿者、社工和义工每周轮流到职康中心开展服务活动。如在庇护工场帮助做手工活,捐赠图书及音像资料,设立知识“充电站”,组织开展文体活动,谈心交流,电脑教学等。残疾人通过与志愿者交流,增加他们和普通人接触的机会,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让他们的生活充满快乐和希望。更重要的是通过和残疾人接触,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尊重、理解、关爱、帮助残疾人。

  (二)巩固成果,提升服务水平。一是成立康复之家。让职康中心成为精神病患者真正意义上的家,通过对精神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稳定病情,从而减少精神病的复发,减少精神病人的肇事肇祸,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精神病患者家属感慨地说“自从有了职康中心,某某就没有再去住过院了,职康中心真是为我们家属解决了一个大难题”。二是完善辅具品种。为各类需要辅具的残疾人提供多样的辅具,对肢体需要做矫正鞋的残疾人量身定做辅具有了更多的品种,不再是过去只有拐杖和轮椅那么单一了。三是开展送康复进家庭活动。街道与区人民医院康复科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街道32名无法到机构康复的重度残疾人进行入户评估,并制订了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派康复治疗师、康复咨询员、社工不定期到家里做理疗、针灸、康复训练指导、提供心理辅导及康复护理,受到残疾人朋友和家属的一致好评,也得到了中残联、省、市、区残联充分肯定,先后荣获中残联“全国示范单位”、全国康复咨询员上岗服务试点单位;深圳市“十佳街道职康中心”;龙岗区“优秀职康”等荣誉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