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龙城街道办事处 > 信息公开 > 其他 > 文体快讯

龙城:越剧文化使者卢小梅: 自掏腰包成立剧团每场都是公益演出

发布时间: 2017年01月04日 来源: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卢小梅希望让每个深圳人都能感受越剧之美。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每逢周三或周日下午,在龙城街道愉园社区工作站活动室内,总能看到一位中年女子带着十余位身着越剧练功服、神情专注的学员练习基本功,有越剧唱腔念白、戏曲基本功训练、经典越剧唱段视听训练等。

  这位中年女子就是国家二级演员、越剧名家、深圳华韵越剧团团长卢小梅。为普及和推广越剧,近年来,她不仅自掏腰包成立深圳首个越剧团,免费演出近200场,还扎根社区向票友们教授越剧公益课。

  每个眼神都是一个故事,每个姿势都有一段佳话。在卢小梅看来,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的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她期待把这一有着“中国歌剧”美称的地方剧种文化传播到深圳每个角落,让每个深圳人都能感受越剧之美。

  越剧演员南下深圳十年未登台

  “朗朗唱腔,翩翩身段。”凡是听过卢小梅唱越剧的人,心中大抵会冒出这八个字。

  从1906年浙东嵊州的落地唱书被搬上露天舞台开始,越剧已经走过110个春秋。浙江出生的卢小梅自小对越剧着迷,天赋加上热爱,15岁就顺利进入台州越剧团,开启职业越剧演员生涯。

  迈入了朝思暮想的越剧世界,卢小梅如鱼得水,日日苦练唱、念、做、打,很快就成了新晋演员中最出挑的一位。风华正茂的她在越剧舞台上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将才子佳人的故事以越剧特有的腔调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受越剧迷的喜爱。

  若不是1998年随丈夫南下深圳,如今的卢小梅,可能早已成为越剧团的当家花旦。然而,时光一逝永不回,埋头打拼的卢小梅一度在长达近十年的时间里与越剧越行越远,虽偶尔哼唱,但再也没上过舞台。

  偶然间,卢小梅加入了深圳越剧QQ群,结识了一帮对越剧痴迷的票友,由此与越剧续写前缘,牵扯不断。

  自掏腰包成立深圳首个越剧团

  最初,大伙儿聚在一起不过是座唱,或在饭店,或在公园,张开嗓门就唱开了。卢小梅笑说,这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自娱自乐。

  很快,卢小梅意识到,票友们的联谊虽说有趣,但远远不够,满足不了大家伙儿想登上舞台的渴望。于是,卢小梅决定成立越剧团。

  彼时,别说龙岗,就连广东省都不曾有一个正儿八经的越剧团。

  坦白说,这群非专业票友的条件并不乐观:60多位团员年龄差异很大,最大的要年长最小的近半个世纪,且大部分人都没经过专业训练。这样要组成专业的越剧团,好难。

  “没有钱,我来掏;不会唱,我来教。”没有什么能阻挡一颗坚定的心。在卢小梅的四处张罗下,越剧团于2012年成立了,但此时剧团并未正式注册。对此,曾是专业演员的卢小梅有着自己的坚持:要练到100分才能正式上台。

  每周六是剧团排练日,来自五湖四海、各种职业的团员从深圳各处云趋鹜赴,接受卢小梅的指导。从咬字的基本功教到水袖、指法、唱腔、表演,卢小梅挨个比划着手势和身段,亲身示范。初期乐器、服饰一无所有,顶着被家人斥责“疯子”的压力,卢小梅自掏腰包,花费几十万元购置。家里放不下,便在乐器行租了两间房堆置。

  剧团里的当家小生龙如是个学体育的湘妹子,空有对越剧的满腔热爱而无处安放,好在遇到了卢小梅,其爱好才能变现实。在台上,龙如长身玉立,翩翩君子,人戏难分。

  剧团出了名却坚持公益演出

  七百多天,说快不算快,说慢也不算慢,剧团成了型,渐成气候。

  团员历经打磨达到了专业水准,剧团的设备堪称专业级,卢小梅才正式注册了华韵越剧团,随后摘得深圳市戏曲大赛金奖,声名远播。

  剧团有了名,该挣钱了吧?谁知,台上水袖轻扬、唱腔温婉的旦角却有着小生行当才有的须眉之气,台下渐生鱼尾纹的中年女人竟有颗赤子之心。自2012年剧团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演出接了近200场,场场都是公益演出。

  “我们都是越剧爱好者,就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越剧,爱上越剧。”听起来像是敷衍的大道理,做起来却实在。为了弘扬越剧,卢小梅把越剧送到了深圳各个角落:加入愉园社区义工艺术团,不定期到龙岗各医院、学校、敬老院等进行慈善义演;龙岗惠民公益文化进社区活动等公益活动,场场都能见到卢小梅和团员们的身影;每月都会在福田、罗湖等区举办折子戏专场和公益演出,并邀请珠三角的越剧戏迷进行交流演出。

  2016年9月,卢小梅在愉园社区开设了越剧公益班。第一堂上的是唱腔课,卢小梅从纠正学员们的咬字及身段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教,手把手地练。上完课,卢小梅还会做笔记,针对学员们的不足之处细心标注,下节课时挨个检查。

  “越剧啊,每个眼神都是一个故事,每个姿势都有一段佳话,只要来上一堂课,就一定会喜欢的!”卢小梅如是说,带点儿吴侬软语的尾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