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由多次掌舵春晚舞台的知名导演郎昆执导的舞剧《金陵十三钗》在龙岗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演,这也是今年龙岗区“重回大运”系列活动“2025深圳·龙岗戏剧生活季”的开幕大戏。当天,大剧院内座无虚席,而舞剧表演团队则用精彩的表演和精心设计的舞台效果回应着从全市各地奔赴而来的观众的期待。在演员们表演的间隙中,观众席一次又一次地响起热烈的掌声,同时又很克制地在演员即将表演之际静默下来。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望向舞台久久驻足不愿离开,演员们则用充满热情的7次“冲台”向台下观众多次致意。看着这一幕,市民罗大叔感慨道:“舞剧表演没有台词,但是演员们都带着饱满的情绪,用他们精湛的舞技呈现给了我们。他们的表演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上世纪日寇侵华的那段惨痛历史,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要珍惜、珍爱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建设我们的伟大祖国。”
“城砖”成为舞台上一大关键元素
舞剧开始表演前,观众们鱼贯入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落座。尽管是座无虚席的盛况,全场依然保持了安静的环境,为舞剧的开演铺垫了良好的氛围。
灯光悄然间暗了下来,舞剧开演。一幕幕历史画面在大屏上闪现,那些教科书上曾记载的历史瞬间在舞台上活了过来。一道道袅娜的身影在大屏幕上闪现,随后屏幕升起,袅娜的身影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虚实变幻之间,就仿佛银幕上的历史人物走进了现实之中。
此外,作为南京城墙的象征元素,“城砖”在整场表演过程中多次垂下,斑驳的“城砖”带着厚重的沧桑感,其上更依稀可见许多文字。郎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城墙是南京城历史的一个象征,所以在舞台上将‘城砖’作为整场表演中的一个关键元素。同时,‘城砖’上还写着许多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名字,都是来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真实名单。”
郎昆说,“城砖”这一元素既是历史的象征,也时刻提醒着演员们,大家所表演的不单是舞剧,更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情绪的投入、舞蹈动作的劳累有时候会给演员们造成困扰,可他们中很多人跟我说,当看到那些‘城砖’和上边的名字时,仿佛就有股信念的力量注入身体。我们要把那段历史生动地还原出来,让同胞们牢记那段历史。”
除了激烈的情绪表演过程中偶尔发出的语气词,演员们的表演中几乎所有的表达都通过肢体语言呈现。舞台上,无论是风情万种的秦淮歌女、单纯稚嫩的女校学生、悲壮的抗战军人,以及暴虐的侵华日军等群像,还是冷艳果决的玉墨、泼辣娇蛮的红菱、多情善良的豆蔻等具体角色,都由演员们通过精彩的舞姿、饱满的情绪和深刻的角色理解进行了生动的演绎,让台上的世界“活”了过来,吸引着台下观众沉浸其中。
事实上,首演于2022年3月的舞剧《金陵十三钗》今年已经3岁了,在3年多的时间里,这部直面观众现场表演的舞剧一直在成长。郎昆说,相比最初的版本,如今的舞剧《金陵十三钗》更加精炼了。“最初的版本比较长,时间跨度比较大,经过3年多一场场表演的积累,我们逐步进行调整。如今,故事的结构更加紧凑,演员们对舞剧主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所以呈现的效果也越来越好。”
此外,郎昆也很注意让演员得到必要的休整,以主角玉墨为例,此次扮演玉墨的青年演员杨春莹已经是第三代。“作为舞剧的主角,从精细到位的舞蹈动作,到饱满呈现的情绪,演员从身体到心理要承载的东西很多,所以我们会适时让演员‘接力’。”
对新一代演员杨春莹,郎昆赞不绝口:“她年纪轻轻,已获得过‘桃李杯’大奖。同时,从舞蹈技艺到情绪的表达上,都十分有天赋。”
深圳观众的热情成为主演珍贵记忆
“在第一次登场表演时,我的心里是忐忑的。”杨春莹说,当时郎昆跟她说,“你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玉墨,你就是玉墨。”在郎昆的鼓励下,杨春莹的“首秀”大获成功,那场演出恰巧在深圳举行,许多深圳观众喜欢她的表演,对着节目单念出了她的名字,找她签名,那份最初的热情让她铭记至今。“现在我登上舞台时可以很沉浸地进入舞台上的那个世界,成为属于我的玉墨。但我会永远记住导演最初的鼓励和深圳观众的热情,那是我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除了杨春莹,其他演员也一样对自己饰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钻研。饰演另一名主要角色红菱的演员冯丹说,虽然这个角色通常给观众以张扬、娇蛮、风情万种的第一印象,但她对这个角色的内核定义是“单纯”。“这个女孩出身贫寒,从小就身不由己成为一名歌女,但也由此学得一身才艺。她的种种张扬做派,不过是对自己脆弱一面的保护……”在舞台上,红菱与玉墨就像是火与冰的两面,双方有着最初的竞争关系,也有着惺惺相惜的姐妹情。在群像戏中,两个人的互动构成了舞剧中的诸多亮点。
两个演员都提到,她们特别喜欢的一个情节是地窖避难的那一幕。地窖的环境虽然恶劣,却提供了暂时的安全感,女孩们仿佛躲进了乱世中的世外桃源,释放出了充满个性的自我。然而,这一幕暂时的美好,也衬托了最后结局的残酷。
当晚台下的观众除了舞剧爱好者,也不乏来自其他艺术领域的人士。广东潮剧院(深圳龙岗)潮剧潮乐传承中心负责人、龙岗区民乐促进会会长吴少贵观看了全场演出,不时颔首肯定。“整场舞剧从通过舞蹈演绎的剧情,到令人目眩神移的声光电效果、蕴含艺术与历史思考的舞台设置,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可以给我们传统戏曲技艺的现代化探索提供借鉴。”吴少贵举例,开幕戏中通过透明屏幕营造的虚实变幻效果,就可以运用在一些现代化题材的潮剧中,有望令人耳目一新。
表演结束后,表演团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深圳赞不绝口。“今天的演出场地,从舞台硬件设施,到后台的调度都是非常一流的,帮助我们呈现出很棒的表演效果。”郎昆特别提到,他对即将建成的龙岗国际艺术中心充满期待。“深圳市民的文化素养很高,存在很强劲的文化需求。将来国际艺术中心建成后,我一定要带一个剧目到那里办演出!”
杨春莹说:“如果把深圳看成一个人的话,我认为他是个‘E人’。深圳非常开放多元,深圳的观众总能给我们非常全面的反馈,到深圳来表演,我们获得了很多有益的舞台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