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龙城街道办事处 > 信息公开 > 其他 > 文体快讯

品月饼、做画灯、换古装…...国际友人在龙城过中秋感受地道“中国味”

发布时间: 2024年09月18日 来源:南方+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中秋月饼品鉴、非遗华服制作、古风换装打卡……9月15日,在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一场中秋“共赏团圆月 人才话发展”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举行。

  来自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国际大学园的教师和高层次人才等30余人汇聚一堂,享受欢乐的中秋节日时光。龙城街道党工委委员、组织委员张型锋出席活动。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仅次于春节的节日。

  活动围绕“龙城团圆”主题设置了三个体验区:传统中秋月饼品鉴区、科技穿“月”AR体验区和华服DIY制作区。

  活动邀请了华服手工老师现场教学,分享中秋传统习俗,体验华服制作技艺。

  “中国汉服最早的款式是什么?”“衣裳和深衣有什么区别?”带着这些问题,老师带领嘉宾走进中国“服饰传承”课堂。她介绍了传统服饰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和操作技巧,并以视频的形式,展示华服制作的精美技艺过程。

  “华服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深衣为上衣和下裙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参与者聚精会神地听,对中国服饰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感受华服独特的魅力和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随后,大家纷纷拿起材料包工具,依次整理裁片、袖缝缝合、交领粘贴,并在十二章纹中挑选月亮、中国龙等自己喜欢的图案进行组合装饰。沉浸式的制作后,一幅幅生动的华服作品逐渐成型。

  来自贝宁共和国的杜博士已经在中国待了10多年了,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他这次带着7岁的女儿参加了华服制作,“最难制作的是华服的交领,粘贴缝合很细致,需要多下功夫。这个中秋节带着孩子来解锁了一项制作衣服的新技艺,非常有意义。”

  来自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斯米尔诺娃·瓦连京娜老师对中国服饰很感兴趣,她迅速完成了华服制作,并尝试给汉服娃娃编织漂亮的辫子和搭配精美的配饰。她表示,参加这次活动又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

  “在龙城过中秋”,在AR科技体验区,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才共贺中秋,并进行古风换装的华服拍照打卡。

  他们一边品尝着龙城不同风味的月饼,一边分享自己国家和中国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交流对中秋节的理解和感悟,现场欢笑声不断。

  此次“共赏团圆月 人才话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我在龙城过中秋”系列活动之一。

  为吸引和汇聚龙城人才,营造温馨的节日氛围,龙城街道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国际大学园,不断搭建两新党员、国际人才及国际亲子家庭的沟通平台。

  中秋期间,龙城工业园开展了“古韵中秋,纵享欢乐”——非遗花草灯体验活动,20多位辖区人才巧手制作的草花灯,增添中秋的节日仪式感。

  龙城街区作为深圳市国际化街区创建单位,街区创新要素集聚,拥有国际大学园、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人才和产业项目。

  龙城街道加速推动人才服务接轨国际,以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站为阵地,持续举办“外眼看龙城”“三区三城微循环”“ 国际人才在龙城过龙年”等活动30余场,助力人才从“引进来”到“融进来”。

  接下来,龙城街道将持续探索“社区+园区+校区”“产城+学城+创城”的微循环模式助推产学研融合,从工作发展、平台搭建、科技创新、生活保障等方面为国际人才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建设提供国际人才和智力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