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龙城街道办事处 > 城市建设 > 城市更新

一眼百年!蒲芦陂水库旧址修复,成为嶂背社区“可漫步的历史书”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30日 来源:龙岗融媒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在龙城街道嶂背社区的青山绿水间,“蒲芦陂” 水库旧址静静矗立。这座承载着百年记忆的水利设施,曾是灌溉农田、滋养乡民的 “生命之源”。然而,岁月侵蚀让它逐渐斑驳,一度被遗忘在时光角落。

  今年以来,嶂背社区党委以 “修旧如旧、活化传承” 为理念,启动蒲芦陂水库旧址修复工程。如今,修复一新的旧址上,“蒲芦陂” 红色题字醒目亮眼,为这片土地注入了 “精气神”。

  旧貌换新颜的不仅是建筑本身。路边新增的简介标牌,生动勾勒出蒲芦陂的 “前世今生”:从清代先民的治水探索,到民国时期的屡毁屡修;从新中国成立后的数次重建与扩建,再到改革开放后随工业转型完成的功能迭代…… 作为龙岗河源头枢纽,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不朽的工程价值,得以直观呈现在过往行人眼前。

  如今的蒲芦陂,保留着山野自然气息,成为社区内兼具历史文化底蕴与观赏价值的特色景观。居民漫步其间,便能在不经意间触摸历史的沉淀,感受文化的浸润。

  此次修复,远非对老旧设施的简单翻新,更是对社区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水库的建设历程,见证了一代代嶂背人 “敢拓荒、勤耕耘” 的奋斗精神,是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

  通过修复,这段珍贵历史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让年轻一代得以厘清嶂背的发展脉络,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它为嶂背增添了独特文化符号,成为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持续提升着社区的文化形象。

  修复不止于 “修”,更在于 “护”。如今的蒲芦陂,残垣与新景相映,历史与当下交融,已然成为社区里一处能 “触摸历史” 的文化地标。

  嶂背社区主要负责人表示:“期待更多人走进蒲芦陂水库旧址,感受历史与现代的碰撞。让我们共同守护身边的文化遗产,让这份珍贵记忆在岁月长河中持续闪耀。未来,嶂背社区党委将继续深耕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文脉传承,为社区发展注入持久的文化自信与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莆芦陂(又称蒲芦陂)水库旧址坐落于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莆(蒲)芦围,地处龙岗河源头,集雨面积 60 平方千米,是承载当地水利变迁与社会发展记忆的重要历史地标。

  地理与自然禀赋

  此处踞龙岗河上游要冲,因来水量丰沛、水流湍急,历史上屡遭洪水冲崩,民间素有 “打崩莆芦陂,浸死龙岗墟”之说,既见自然水患之威,亦显其作为区域水源枢纽之重。据嶂背老一辈人回忆,其水源曾滋养数代乡民,早年嶂背村民开荒耕田皆引此水灌溉,形成 “本地人依水而居、外迁姓氏靠山而栖”的独特居住格局。

  历史沿革与工程脉络

  清代先民治水探索:早在清代,当地乡民便在蒲芦陂一带尝试蓄水,留下 “下蒲芦陂”旧址,然受限于技术条件,终因效能不足而废弃。

  近代修复与农业奠基:清末至民国时期,陂体屡毁屡修,维系一方农耕命脉。该坡体于1952 年又重建一次,灌溉面积达 3400 亩,初步稳定农田供水;1953 年,又于上游兴修“上蒲芦陂”,为区域水利体系再添支撑。

  水库扩建与民生工程:1963 年,因龙岗地区两万多亩土地缺水、两万余居民面临饮水危机,惠阳县政府牵头启动扩建工程。经科学规划,将原陂体筑高 30 余米,自梧桐山、三洲田引活水,经横岗街道太康村、保安社区溪上村、西坑社区等地,构建跨区域供水网络。为保障工程建设,依龙岗河、横岗河而居的陈、曾、梁姓等村民响应号召陆续外迁,奠定今日嶂背社区族群居住格局。

  工业转型与功能迭代:改革开放后,随区域工业化进程,1995 年起库区渐次填埋,建成嶂背赐昱工业区及园湖工业区,完成从农业水利枢纽到工业用地的历史转变。

  现状与人文价值

  现存闸门旧址虽仅余残垣,却铭刻着龙岗河源头的地理标识与文明密码,它是清代民间治水的实物见证,是新中国成立后民生工程的历史丰碑,更是改革开放工业腾飞的转型印记。蒲芦陂水库的建设,是一代代嶂背人用汗水与智慧诠释着他们“敢拓荒、勤耕耘” 的精神。陈、曾、梁等姓氏为公共利益迁徙的故事,与 “上蒲芦陂”“下蒲芦陂” 的时空呼应,共同构成一部立体的地方开发史。此处不仅是水利工程的遗存,更是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精神坐标,见证着嶂背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沧桑巨变,承载着一方百姓与水共生的永恒记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