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勇——再谈 • 川味建筑—地域文化的当代表达

发布时间: 2021年12月20日 来源:龙岗区建筑工务署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12月20日,由深圳市龙岗区建筑工务署主办的“匠心营城系列讲座”第三讲在龙岗创投大厦成功举办,讲座邀请四川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郑勇建筑设计工作室主持人郑勇先生作为主讲嘉宾,围绕“再谈.川味建筑—地域文化的当代表达”的主题,为听众带来了一场建筑设计的学术盛宴。讲座由龙岗区建筑工务署副署长马丽娜主持,龙岗区建筑工务署设计管理相关科室人员,龙岗区文体局、部分设计单位等人员到场聆听,讲座还以线上直播方式同步进行。

01.jpg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郑勇谈了他理解中的“川味建筑”。所谓建筑的“川味”,不仅指建筑空间和形式这些建筑师关注的领域,更重要的是其文化上的含义。郑勇提出:“我们在天府之国会享受到的麻辣的食物、安逸的盖碗茶,体会到人们洒脱的性格,我认为这些生活的点滴才能真切地反映出“川味”的精髓。”

微信截图_20211222113439.png

  郑勇通过9个项目,概述了自己如何从四川本地民居建筑中寻找川味,提取其元素、符号,进行抽象、提炼,取其意向,从而应用于自己的建筑设计作品中。

1.png

  一、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

  以传统中国院落为要素,通过现代建筑空间与自然景观的表意系统,将佛教的精神与物质环境完美融合。

图片2.jpg

  空间组成——院落

  院落不仅是四川传统民居空间的核心要素,更是“川味”生活最重要的缩影。设计通过组织院落回应了“契合校园环境、反应项目主题、营造丰富空间、统筹展游观感”这四个问题。

  民居意向——坡屋顶

  提取四川传统地区坡屋顶的符号,并经过剪切、变形等建筑手法实现了前后错落的屋面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形成舒展、大气、富有张力的天际轮廓。

图片10.jpg

  庭院植入—打造共生的建筑群落

  低容积率、低密度的设计条件带来了充分对话自然的先天优势,在设计中首先采用化小打散的方式,根据功能分割出单独的体量,继而插入庭院,将不同的功能适当分开,最后加入围墙,再次对庭院进行组织和限定,最终形成了与庭院共生的建筑群落。多个尺度不一的庭院空间,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串联,有开敞空间也有灰空间,富有层次感。

  含蓄的意——选择质朴材料

  在材料选择上,延续四川名居质朴的特点,原则上尽量摒弃浮华的质感和色彩。选用黄色木板墙、灰色青砖、镂空花墙、小青瓦等,通过现代的钢构架、火山岩墙面金属屋面等现代材料进行重新表达,在色彩和形式构成上与传统文脉形成有效呼应。

  二、中物院成都科研创新基地科研综合楼

04.jpg

  中物院位于成都双流,郑勇在项目之初提出两点核心,一是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和韵味融入建筑;二是希望可以为所有使用人员创造出一个绿色生态的办公环境。于是,“空中云院”的构思跃然纸上。

05.jpg

  自然植入——绿色庭院的生成

  自然引入建筑,是中物院科研大楼一直贯彻的思路。使用者可以沿楼内的“游览”路径,体验“一院一景”的院落空间。建筑内设置“松”、“竹”、“梅”、“兰”等不同特色的庭院,庭院面积约1500㎡,将核心筒和办公空间包围起来,形成曲折的空间效果。上下层之间通过悬挂的钢梯连接,穿过挺拔有序的竹阵,提供使用者休息、玩赏的“游览”感受,达到一院一景,移步换景的空间体验。建筑立面以白色为主调,将传统庭院中菱形窗符号化,并通过参数化设计,生成极具韵律的表皮,犹如漂浮在水面上的智慧宝盒。

  三、西昌邛海游客服务中心

06.jpg

  西昌邛海游客服务中心位于西昌邛海湿地三期入口位置,是西昌市打造的标志性项目。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如何融合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

  项目用地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西昌市,紧邻邛海湿地公园,背山面海,用地的生态敏感性使建筑的介入变得十分谨慎。通过对建筑的地景化处理,使屋顶融入地面逐渐“升起”,结合景观,引入邛海湿地环境,让建筑与湿地景观和谐共生。建筑整体外观犹如大地裂开后露出的岩石,有的嵌入水底,有的隐入草地。舒展有力的建筑形态和种满绿色植被的屋顶进一步强化了与大地的联系。

07.jpg

  如何体现西昌当地的彝族民族特色?

  项目所处的彝族地区拥有一种叫“土掌房”的传统名居形式,依山就势,屋顶层层相连,当地彝族村民们在屋顶上晾晒、玩耍、闲聊,热闹非凡。游客中心从这种本土民居形式里汲取灵感,将所有屋顶与景观植被、游憩活动等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串联的公共空间。春天,樱花浪漫一片,游人如梭,我们相信它意见成为市民以及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的一处喜爱之地。游客中心成为了载体,承载了生命的活力与记忆,它拉近了自然与人、人与人的距离,给整个传统聚落赋予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09.jpg

  四、四川大剧院

10.jpg

  四川大剧院位于成都天府广场旁,是一座集多种文化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文化综合体。设计上与周边主要建筑相呼应,形成完整城市空间序列。同时运用传统建筑符号来体现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灵动气息。

  完整的城市空间-完善城市界面

  项目位于成都城市中轴线东侧,与西侧的四川图书馆对称展开,强调大剧院与图书馆协调对应,形成完整的城市空间。

11.jpg

  完整的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对建筑的要求

  建立成都中轴线以天府广场、省科技馆为中心的对称城市界面。

12.jpg

  集约型剧场-功能复合

  项目新用地面积仅为11198.27㎡,作为大剧院用地是极其狭小的,极为紧张的用地成为设计的一大难点。

  大剧院主要分为7个功能区域:地上3层,西侧1层为剧场入口门厅,2层为1600座大剧场,3层450座小剧场,中部为舞台区,东侧为化妆、业务办公配套用房。地下一共4层,A区-1层为电影院,B区-1层为配套用房、B区-2层以及-3层、-4层为地下停车库以及设备用房。

13.jpg

  集约型剧场-打造开放的城市空间

  项目用地极其紧张,设计将底层1000平方米的面积架空,形成7m净高的开放式城市公共空间。架空空间解决了大剧院的人流疏散问题,又称为剧院文化氛围的室外延伸。

14.jpg

  文脉的延续-新旧建筑的传承

  江碧波老师为原锦城艺术宫创作的以“华夏蹈迹”为主题的金丝壁画保留在观众主流线的重要空间节点处,让每位观众、艺术家都能感受到锦城艺术宫珍贵的时代记忆。城市的更新和变迁,在提档升级满足当下社会与文化需求的同时,传承城市和文化的历史记忆。

15.jpg

  文脉的延续-历史建筑的精髓

  建筑立面以印篆体书写“四川大剧院”构成核心要素,屋顶采用现代材料彩釉玻璃,彰显剧院建筑特有的文化内涵与灵动气息,在体量、高度、色彩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充分考虑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和谐共处,更着重汲取了四川传统建筑的建造智慧,提取运用传统要素。

16.jpg

  五、东来印象—简阳文体中心

18.jpg

  项目位于鳌山之麓、沱江之滨的简东新区,是成都东进战略第一文化地标。项目包括“八馆五中心两园一家一大剧院”,包括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档案馆、地方志馆、体育馆、游泳馆、广电中心、市民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体育公园、文创产业园、艺术家之家和大剧院,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5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2万平方米。

  六、成都盛美利亚酒店

2.png

  成都盛美利亚酒店坐落在锦城湖畔,用地面湖而居,景观环境绝佳,项目承接着成都市对外展示和对外接待的重要功能,同事也接待高端商务以及旅游度假人群。

  在总体布局上,设计还原了经典的成都院落布置方式,大到官宦府邸,小到百姓民居,这样的院子已经融入成都人的日常生活中。酒店布局顺应场地朝向,主要的功能板块都围绕着中心合院布置;根据不同功能的特点,又设有大小不同的五处院子,筑景造园,别有天地。中心合院及周边建筑采用轴线对称的方式,规整大气,富有仪式感。

  酒店采用坡屋顶形式,根据不同高度、不同大小的楼栋形体,形成重檐错落、起伏有致的群体印象。这是我们对成都,也是对古蜀在汉唐历史遗风中的表达,汉韵大气磅礴,蜀风朴实飘逸。我们希望这样“蜀风汉韵”的风格,能让建筑整体形象既有厚实庄重之感,又能延续历史文脉,并传递地域建筑特色。

  七、大邑长征大剧院

3.png

  这个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设计从长征主题出发,重走长征路,体验长征历史场景,再现长征精神。一提到长征,我们就会想到”爬雪山、过草地“。所以,设计的时候以”雪山草地“为概念。以建筑为“雪山”,场地景观为“草地”,重现“雪上草地”的经典历史场景,为观众提供一种全程浸入式的空间体验。在建筑设计中,抽象提取雪山延绵的曲线,采用白色铝板与玻璃渐变的外立面形态,展现白雪覆盖的雪山肌理,打造草地中的”皑皑雪山”。在场地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桤木河景观带和场地保留树木,分区打造湿地景观区、沿河景观带,在湿地景观区中,通过水体、席草、栈道的情景化设计,打造建筑前景“茫茫草地”。

  八、四川名人馆

4.png

  蜀山蜀水-打造独具地域文化的城市地标

  方案从四川山水中汲取灵感,通过切削的方式,塑造抽象的蜀山形态。同时,引入蜀水的空间环境,对四川地域文化特征进行呈现。

  生态绿谷-引入城市展厅共享的生态绿轴

  设计延续公园城市理念,通过首层建筑架空将绿色引入场地之内,建筑之中。场地内规划的生态绿谷,绿林成荫。既融合了四川名人馆与天府文化体验中心两个不同的功能业态,同时为二者提供了立体的展示和休闲场所。绿谷内侧界面好似被剖开的玉石内部,晶体罗列、形态万千,为展厅参观和城市公共空间带来移步异景的空间体验。

  地域材料-重塑地域原生材料的抽象表达

  红砂石是四川地区的特有的建筑材料。方案以红砂石为立面主要材料,“红色”的整体形象,呼应了“名人馆”庄重大气的历史记忆,在立面肌理上,结合参数化设计,形成“山石”的抽象表现,诠释了蜀山的细节和灵动。

  九、天府新区超高层项目

4.png

  天府新区超高层项目处于成都市天府中心,中海“成都天府新区超高层项目”建成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座能远眺海拔7000米以上的超高层。

5.png

讨论交流

29.jpg

  将近2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依然意犹未尽,反响热烈,纷纷围绕在郑勇大师身边继续提问,郑勇大师也逐一耐心解答现场观众的疑问,并与大家展开热烈讨论。

微信图片_20211222163725.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