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混凝土工、钢筋工、电工等几百名工人流水作业,旋挖机、塔吊等机器轰鸣……由龙岗区建筑工务署负责建设的区重点民生项目——龙岗区第六人民医院(简称区六院)二期工程已完成地下室结构全面封顶,正在进行主体结构施工,形象进度约为70%,预计今年10月主体封顶,2024年8月完工。
区六院效果图。
医养结合
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
区六院位于坪地街道,致力于打造“以医为主、兼顾养老”的新型服务体系,建设成以“医养结合”为特色,集急救、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养老、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综合医院。“我们将重点发展神经内科、内分泌、呼吸、心内、中医、康复等老年病学科群,并成立老年病研究所,建立适合老年人的全新医学管理模式。”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待二期完成后,可在为坪地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为龙岗区手术后康复、中风康复、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及慢性病需要生活管理的老人,提供急慢性疾病救治、老年病后遗症长期医疗和康复、老年人中长期照护、临终关怀等多位一体的‘医康护养’服务,填补龙岗区属医院医养结合的空白。”
落实“三分”管理。
二期工程主要为住院综合楼及养老楼区域,包括一栋19层门诊住院综合楼、三栋13层养老康复楼,最高建筑高度90.9米,总用地面积2760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4231.37平方米,地下室3层,包括人防中心医院4500平方米,总停车位1240个,其中充电车位414个。建成后将新增医疗床位350床,养老床位700床。二期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坪地片区医疗资源紧张问题,满足辖区市民对高端医疗资源的需求。
顺应地势
多层次绿化打造花园式医院
建成后的区六院会是什么样?“我们根据老年群体的特点,在医院布局上采取办公后勤—医疗—养老区域独立分区,各区通过物理分隔形成独立空间,同时围绕中心庭院展开,内部通过连廊进行联系,保证管理独立的前提下共享医疗资源,达到‘医养结合’‘共建共享’。”龙岗区建筑工务署建筑二科有关负责人表示。
“两点一线”工作模式。
设计理念方面,设计单位顺应地势,创造双首层访客到达体系。“由于项目用地南北高差可达10米,我们结合地形,有效利用高差,通过多层台地布置医疗模块空间,设计富有层次的规划布局。”龙岗区建筑工务署项目负责人说。一期行政办公后勤区通过一层进入,二期医疗区门急诊大堂通过二层进入,二期养老区北侧养老大堂通过三层进入,实现对场地高差的合理利用。医院还将设置多处垂直绿化,在每层的挑台处、立面上,以及病人公共活动的地方均规划不同尺度的绿化空间,为病人创造高品质的医疗环境,打造花园式医院。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将建设一处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包括康养休闲、餐饮服务、影音娱乐、康体健身、文化教育等五大功能,在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精心组织
科学安排设备线路进场安装
相较于其他民生工程,医院的特殊功能房较多,对防水、防腐、防渗漏、防辐射、洁净度均有不同要求,给施工增添了不少难度。“作为一家综合性医院,需要进驻的大型医疗设备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过程中紧凑合理地安排工序,配合医疗设备进场。”施工单位告诉记者。为此,项目部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了解设计意图及使用要求,完善设计图纸;充分与院方沟通,编制医疗设备及科室报建、设计、建造、招采“四线图”计划,提前策划医疗设备进场时间及线路。
制度管控,统筹资源。
针对医疗及机电设施安装专业性强、管线错综复杂、净高要求高的特点,项目部牵头成立深化设计组,配备BIM工程师,进行全专业BIM建模;每周组织BIM深化会议,确定管线最佳排布方案;利用BIM进行设备吊装方案模型,开展可视化交底;根据BIM调整各专业图纸,合理安排各专业管线施工顺序。“由于设备机房多,同步施工工期、质量、安全压力较大,我们为此建立了DMP(预制模块化机房数字平台),利用平台对制冷机房、空调机房、水泵房等进行方案深化,模块化分解。同时,在项目周边设置工厂,机房管道及阀门在工厂预制完成后,整车装运至工地,现场只需根据模块单元编号、顺序组装即可,无需大量现场施焊,大幅缩短了施工周期。”施工单位表示,项目部通过精心组织、科学设计,高质高效推动工程顺利开展。
采用新型技术解决施工问题。
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建设方还秉承“创新引领发展、技术指导施工”的宗旨,结合现场实际,独创了钢筋笼吊装稳定板、水泵漂浮架及塔吊非标过渡节等新型技术,采用拦截气囊、成品马镫、新型附着式悬挑工字钢等新工艺,根本上解决了项目钢筋笼吊装安全性、基坑排水、塔吊设置空间受限、梁柱高低标号混凝土拦截、主体板保护层厚度及悬挑外架施工等问题。截至目前,已有2项发明专利受理,6项实用新型专利申报,授权1项,工法申报1项,QC完成3项,皆获得省部级以上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