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上水径市场干净整洁。
曾几何时,在吉华街道上水径居民眼里,上水径市场乃是不折不扣的“脏乱差”代名词。如今,随着街道农贸市场综合整治的思路创新及精细化管理的推行,曾经让居民“过必掩鼻”的上水径市场,实现了一场“逆袭”,成了居民来去欣然的好去处。
整合力量对标先进 管理融入每个角落
吉华街道城管办相关负责人坦言,对农贸市场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要靠多方合力才能有效进行。为此,7月街道专门成立了农贸市场整治提升改造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以上水径市场为突破口,在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确保整治工作深入落实。
上水径市场属老旧市场,存在的问题多,为尽量少走弯路,街道组织市场相关负责人前往在农贸市场整治方面有着成熟经验的龙华区取经。龙华区在农贸市场整治上的一系列先进举措为上水径市场的整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除了对包括公厕在内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从日常的清扫保洁到对商户的经营管理,均遵循着精细化管理的思路进行。
与此同时,对于取回的“真经”,吉华街道并未生搬硬抄,而是辩证地吸收应用。这样的吐故纳新态度,散见于上水径市场的诸多细节。例如,针对附近居民大多有在市场现场择菜的习惯,市场管理方专门在蔬菜区的每个档户前放置两个大塑料桶,高度契合居民的动作习惯,择下的菜叶可以随手丢入桶中。
引进第三方三期“会诊” 检查员是医生又是老师
走进如今的上水径市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档户,蔬菜、水产均“规规矩矩”地摆放在各自的经营区域内;地面上干净如洗、鲜有积水……这样的“景观”,既印证着农贸市场综合整治的可喜变化,也反映出吉华街道整合力量、多方联动的农贸市场整治思路取得了成效。
不过,创业容易守业难,农贸市场整治要落地,防止回潮是关键。为此,初步的整治改造完成后,街道还专门聘请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市场进行每周的常态化“会诊”,根据“会诊”结果列出问题清单和整改建议,将其及时上报街道,再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落实整改。
然而,检查力度大、内容细致,第三方机构又非执法部门,如何让商户在长期的“会诊”行动中保持配合,又成了摆在街道各相关部门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经过深入探索,街道想出了一个让第三方机构既做“医生”又当“老师”的办法,即除了每周的常态化检查外,第三方机构还专门组织人员给市场内的商户“上课”,向其介绍三无产品鉴定、商品的规范摆放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通过这一举措,商户既从中学会了环境保洁、规范经营等方面的一些小技巧、好点子,又减轻了街道的日常巡查压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实现了双受益。(深圳侨报 聂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