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档案馆 > 信息资讯

张志明——龙岗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发布时间: 2025年07月29日 来源:深圳市档案馆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写在前面 :

  2025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志明,成为龙岗区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998年,离乡赴香港谋生近20年后,张志明回到老家,资助麒麟队,全身心投入到麒麟舞的传承与发展中。这一年,张志明快40岁了,所谓四十不惑,辗转半生,归来仍守初心。从此,张志明的余生都致力于麒麟舞这项非遗活动的传承与创新。

  张志明自幼结缘麒麟舞,是永胜堂给他的启蒙。坂田永胜堂麒麟队始创于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时值乱世,为了保护村民、保卫家园,坂田村村民外请了一位教头教村民一些拳脚功夫,后来这位教头在坂田村成家定居,为了提高村民习武的兴趣,教头根据猫的动作创编了永胜堂麒麟舞,并组织村民习练,创建永胜堂。[2]渐渐地,坂田村每逢岁时节庆、嫁娶入伙等良辰吉日,总要有麒麟舞助庆,排场才算到位,热闹才够意思。

  锣鼓铿锵声中,麒麟辗转腾挪,好不威风。对很多在坂田村长大的村民来说,看麒麟舞、模仿麒麟是幼时玩乐的标配,幼时的张志明就是最常在村口围观大人们舞麒麟的孩子。当时的张志明不知道,看麒麟舞看得痴迷的他,也在被人“看着”,这个人是刘兆光,永胜堂麒麟舞第八代传人。得刘兆光赏识,张志明拜入永胜堂师门,学习武术和麒麟舞。在永胜堂麒麟队,他专职舞麒麟尾,每逢春节,师父带他外出表演,积累经验,精进技艺[3]。

1576082.png

  图源:深圳商报

  1979年,张志明移居香港,无奈离开永胜堂麒麟队。在为生计奔波的同时,张志明对麒麟舞念念不忘,他的住所楼下就有一支麒麟队,那熟悉的锣鼓,一下一下敲打的是张志明的心声,他常常下楼看麒麟舞,这种“冥冥之中”的缘分,不但不能让他“望梅止渴”,反而让他对过往在永胜堂麒麟队的日子倍加思念。[3]这份思念在张志明的心头足足萦绕了20年,一直到1998年,张志明回乡,正式回归永胜堂麒麟队。为了更好地传承、推广麒麟舞,他自掏腰包,资助麒麟队近40万元。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在张志明这里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从扎马步练功到掌握108种步法,他用了整整五十年。即便他年近七十,还亲自带弟子排练新编套路,且能以矫健的身姿展示“伏、卧、腾、跃”等步法,任鼓乐节奏如何变换花样再多,他都跟得上[4]。

  1576082.png

图源:深圳特区报

  作为深圳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麒麟舞流派,永胜堂独创的“麒麟十八跌”融合南拳技法,每场表演需动用18种兵器、演奏12种传统曲牌。2011年,坂田永胜堂舞麒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

  为了让麒麟舞在传承焕发新活力,身为永胜堂麒麟队第十一代传人的张志明深知创新是关键。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永胜堂创建了两支风格各异的麒麟队:一支保留传统特色,尤其突出绕头、耍尾的标志性舞法,原汁原味传承先辈流传下来的麒麟舞;另一支负责创新,鼓励年轻人发挥创意,创编动作招式,让古老的麒麟舞符合新时代的美学。[5]非遗的传承不是少数艺人闭门造车、小打小闹,扩大群众基础十分重要,尤其要从“娃娃抓起”。张志明创新推出“青少年研学营”,在坂田11所学校开设非遗课程,培养出200余名“娃娃传人”。[4]2021年,坂田永胜堂舞麒麟项目进校园传承被评为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5]疫情期间,张志明更带领团队开发出全球首套“居家麒麟操”,网络点击量突破800万次[4]。

  

       参考来源

  [1] 龙岗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产生,羊城派,2025-03-17;

  [2]《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东卷[M]., 陈小蓉主编,曾小松本卷主编, 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2016.11.第112-121页;

  [3] 龙岗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传承 麒麟永胜,深圳政府在线,2025-03-20;

  [4]深圳坂田“麒麟王”摘“国字号”桂冠  非遗“有意思”也能“有商机”,深圳商报,2025-03-20 ;

  [5]坂田舞麒麟传承人上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深圳特区报,2025-03-1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