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档案馆 > 红色资源

追寻红色印迹|岗头陈氏宗祠——布吉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发布时间: 2022年05月20日 来源:龙岗融媒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布吉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岗头社区中围路2号陈氏宗祠。陈氏宗祠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建于清代,重修于民国时期。

7.jpg

  岗头陈氏宗祠正面。

  1940年初,国民党顽固派加紧部署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东江军委在惠阳坪山竹园村(今属深圳市)举行紧急军事会议,决定在东、宝、惠地区的抗日队伍——曾生、王作尧率领的新编大队和第二大队东移海陆丰。6月初,东江军委负责人梁鸿钧从香港带回党中央5月8日给曾、王部队发来的电报。电中指示:“曾、王部队仍应回到东、宝、惠地区,在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军之间,大胆坚持抗日与不怕打摩擦仗……决不可在我后方停留。”梁、曾、王根据中央的指示,决定带领部队返回东、宝、惠地区。

  1940年8月,中共前东特委成立。9月,前东特委在布吉乡上下坪召开部队干部会议,决定将两支队伍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由曾生、王作尧分别担任大队长,尹林平任两个大队的政委。随后,第三大队进入东莞县大岭山区,第五大队进入宝安县阳台山区和广 ( 州 ) 九 ( 龙 ) 铁路两侧,分别进行对敌斗争和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工作。阳台山位于宝安县西部,与东莞县大岭山遥相呼应,东依广九铁路,西临宝太公路,南接宝深公路。

8.jpg

  岗头陈氏宗祠侧后方。

  曾生、王作尧部队刚刚重返东、宝、惠地区时,日军、伪军约3000多人,分别驻守于宝太公路沿线的松岗、新桥、沙井、福永、西乡、南头、布吉、深圳镇等地据点。王作尧部队仅有30余人,要在阳台山创建根据地,面对的是百倍于己的强敌。为了深入发动群众,1941年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成立民运委员会,书记王作尧,副书记刘宣。民运队到龙华、布吉、石岩、观澜等地开展工作。

  第五大队开展民运工作,急需地方党组织强有力的支持,以便重建和扩大部队,开辟以阳台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共宝安县委积极配合部队开展民运工作,刘汝琛、杨步尧在赤岭头,杨德元在岗头村,赵学在杨美村,组织宣传队进行宣传,开办夜校教农民识字,进行政治教育,组织妇女会、自卫队等支持部队。

  1941年1月,杨德元以民运队员身份来到岗头村,深入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筹划建立村一级党组织、民兵组织和妇女组织,仅一个月时间,就发展了陈德和、陈德林、陈发良、陈亮博等一批党员,成立了中共岗头支部。岗头党支部成立后,一边继续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一边组织发展各种抗日群众团体,成立了岗头农民抗日自卫队和妇女组织——岗头姊妹会。

  3月,中共龙布区委成立,杨德元任书记。3、4月间,在人民抗日武装的直接领导和地方党组织的配合下,先后建立布吉乡、龙华乡、民治乡3个抗日民主政府。曾鸿文任布吉乡乡长,布吉乡政府设在岗头村陈氏宗祠。曾鸿文之后,陈白玉、陈绍平、曾宪沾先后任布吉乡乡长。

  布吉乡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杨德元以乡政府文书的公开身份作掩护主持龙布区委工作。乡政府在积极领导和发动群众为部队筹粮筹款,代购、运送军用物资的同时,还发动群众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禁烟、禁赌,维持社会治安;实行减租减息、取消国民党的苛捐杂税等,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其时,岗头村大阪田(现名“坂田”)河堤几年前被洪水冲刷崩塌了20多米,200多亩良田无法灌溉,却又无资金修复。乡政府向部队反映并借来专款,由村党支部指派陈德林、陈发良任工程指挥,动员受益农户30多人苦战 10 多天,修好了河堤,当年晚稻丰收并还清借款,使农民从心底感谢共产党和抗日游击队。岗头村民兵自卫队曾多次在破坏敌人公路、阻击来犯日军、配合部队作战等行动中出色地完成任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