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规划国土资源优化城市空间,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发布时间: 2021-12-17 来源:深圳特区报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广大党员干部筑牢信仰、铭记初心、勤勉奉献,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开展,回应人民对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美好生活的向往,集中推出一批惠民利民的法规政策和创新举措,深入解决一批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和痛点难点问题,让城市运转更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使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在服务“双区”建设大局和打造“民生七有”幸福标杆的同时,凝聚启航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澎湃动力。

  “幼有善育”“学有优教”是深圳先行示范打造的“民生七有”幸福标杆之一。今秋,深圳共有103所学校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各类学位107907座,持续补齐原特区外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短板。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通过优化教育空间布局规划、整备供应教育用地、更新扩大学位供给、解决村办学校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务实举措,对“学位攻坚战”所需应保尽保,提供坚实国土空间支撑。

  持续加大学位供给侧国土空间保障

  新学年,宝安区海乐实验学校、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等共计18所新建、改扩建校(园)启用。装饰一新、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书声琅琅。

  学位建设,是推进特区法治一体化进程、关系百姓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十四五”开局伊始,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从供给侧发力,努力保障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项目用地,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整备供应教育用地,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针对民生公共配套项目存在实施难落地难、约一半“已规划未建设”民生设施需要通过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落实等问题,首次将民生设施更新整备年度项目库纳入更新整备年度计划,力争2021年完成包括87所学校用地在内的104个项目用地的更新整备工作。

  借助城市更新扩大学位供给,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各区、各部门铺设学位攻坚“快车道”,创新探索EPC、代建制等设计采购施工交钥匙总承包建设方式,优化学校建设审批流程,2021年已在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中配建幼儿园、各类学校103所,用地面积69.63公顷,供给学位68240个。

  目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启动《深圳市重大民生设施土地整备五年实施规划与行动计划》编制,以“五年实施规划+年度项目台账”,形成教育、医疗等民生用地三年内完成更新整备的滚动实施机制。同时,加快公配现状及规划供需情况“一键计算”、土地供给方案“靶向推送”、主体建设和道路等配套设施等同步开发、同步建设、同步启用。

  村校历史遗留问题破冰推进学位扩容

  从1937年创建的玉律学堂,到玉律小学,再到“学前教育+九年一贯制”一体化管理的玉律学校(玉城幼儿园),光明区的这所村校今秋季学期改扩建后华丽转身,占地面积扩大为38000平方米,54班可新增学位1710个。新校在教育运管模式、有效盘活周边未征转土地等方面先行先试,同时也让深圳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更全面、公平惠及原特区外居民,让光明区不断增加更多与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高品质教育资源。

  村校,即原特区外村办学校,最早可追溯到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通过调动县、镇、村三级力量办学,解决了当时深圳教育资源短缺的燃眉之急。但随着特区经济社会40年跨越式发展,群众对解决村校学位缺口和提升教学设备、设施环境有了更高期望。

  2017年4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主动作为,启动原村办学校土地房产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的前期调研工作。2018年,在充分尊重历史、兼顾公平与效率、保障社区股份公司的合法利益的原则基础上,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深圳市教育局稳步推进实施《关于原特区外村办学校土地房产遗留问题处理的意见》(深规土规〔2018〕2号):对原村集体提供的学校土地,执行相关政策,完善征转地手续,安排一定比例留用土地指标,扶持社区后续发展;对地上建筑物等固定资产,按照资产清查的台账予以货币补偿。

  “村校政策”组合拳,既有力推动村校土地房产遗留问题“破冰”,也切实保障了社区利益,拓展空间保障了发展。截至2020年底,深圳原特区外96所村办小学的相关问题已基本处理完毕,用地面积总计176.98公顷。参照“村校政策”,坪山中学、公明中学等11所学校的土地房产遗留问题也得到妥善处理,用地面积总计46.77公顷。这些村校的改扩建项目,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分批完工启用,预计全部完成后可增加学位约7.5万个,相当于新增62所24班小学,将极大增强全市基础教育学位保供能力。

  更新改造高密度校园打造活力风景线

  让校园成为城市最美的风景线,深圳中小学校园建设也在谋“变”中绽放出瑰丽色彩。一座座生态环保、优美智慧、活力童趣的新校园,从设计效果图中跃然而出,让无数孩子和家长充满了期待。

  新学年,福田区梅丽小学正式启用。高密度校园建筑经过量身定制腾挪方案,面积从6000平方米扩增到31000平方米,是原来的5倍。创客活动室、科学室、室内恒温游泳场馆、无人机实验室等20余个新教学场馆,提供了更丰富多元的现代化科创教育空间。

  这些令人惊喜的新面貌得益于“福田新校园行动计划”。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工务署和福田区等多方共同努力下,红岭实验小学、新洲小学、石厦学校、新沙小学等相继改造重新启用,成为新校园建筑的展示窗口、深圳公共建筑空间和管理创新的生动实践,得到国家部委和全国同行好评。其中仅今年启用的11所学校就可增加学位6300座。

  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以国土空间信息化建设赋能“智慧城市”,助力打赢学位攻坚战。深圳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在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等领域试点发挥了智慧化管理、调度资源的作用。以龙岗区为代表,深圳率先将教育等民生设施梳理成果纳入“多规合一”平台,开展公配项目“一张图”建设,依托“区-街道-单元”规划传导机制,实现了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引领”“空间等项目”。仙田外国语学校等众多新校,就是从一批用地情况成熟的规划未建义务教育用地项目中优先筛选出来的急需项目。

  深圳还首次将林地使用定额指标纳入计划指标管理体系,确保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农用地、林地等指标“跟着项目走”;改变“一事一办、串联审批”推进模式,探索建立“预选址、预立项、预征拆”和“批量式”实施的新模式,大幅缩减项目实施周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忘初心,不负期望,依山傍林的光明区第22高级中学、坪山碧岭小学等又一批新建改扩建项目工程,如今已顺利驶入“快车道”。

  为620户业主解决不动产登记办证难

  2021年8月30日,龙岗农贸批发市场首批拿到不动产权证书的业主代表,给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送来了“心系百姓,为民解忧”的锦旗,感谢他们不懈努力使620户业主终于解决了困扰已久的办证难题。

  龙岗农贸批发市场项目,因开发单位欠缴地价、分割销售等问题,合法购房者20多年来一直无法办理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为此,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龙岗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联合,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牵头,成立工作组,专人专办,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经过翻阅大量档案资料,清理测算产权数据,全面梳理排查项目难点,研究法规寻求政策支撑,大胆创新技术支持手段,同时积极协调住建、税务等多部门,该项目涉及的开发单位办理房屋所有权首次登记、购房者转移登记以及抵押、查封、裁定过户等诸多棘手问题一一破解,办证路径终于打通。620户业主喜获产权登记证书的同时,深圳也为解决同类历史遗留问题积累了宝贵经验。

  把群众所想所需所盼所望,作为工作的奋斗目标,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实践行动中,大力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和作风建设“双提升”,实现了“六少六减”和“五优五强”。

  扩大合作银行范围、升级便民服务、推出线上自助业务合并办理、完善查询机制,以及实施跨省通办、跨城通办、全城通办、登记提速、材料复用、一环节申办、投诉受理专线等服务模式,企业和市民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少跑腿、少折腾、少见面、少出门、少烦心、少费力”,实现了“减距离、减负担、减成本、减材料、减环节、减纠纷”。

  截至目前,深圳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与深圳22家银行实现了“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服务合作,业务办理时效从“论日计”到“论分计”,抵押权、地役权等登记业务1个工作日办结,商品房转移登记等业务线上预审……不动产登记业务基本实现“全城通办”,部分高频业务率先实现跨城通办和跨省通办等,实现了“零跑腿、不见面”;港澳银行在大湾区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解决了身份证明材料限制等,为企业通过港澳银行开展跨境抵押融资等提供了极大便利。

  城市空间信息大数据助力智慧深圳建设

  自2021年9月15日起,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全部144个行政许可事项推行全流程网办。这是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传统审批模式的一次重构性改革,也标志着深圳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又向前迈了一步。

  承担相关改革工作的深圳市规划国土房产信息中心(深圳市空间地理信息中心),近年来充分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成果,以信息化推动审批管理自动化、规范化、流程化,通过流程优化、系统整合、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方式,最大限度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动”,提高了行政审批服务效能,实现了行政许可事项申请、受理、审批、信息公开、归档等环节的全流程网上办理。

  全流程网办推行以来,企业和市民办理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领域相关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了网上申请和领取7x24小时不打烊,更省事;无需现场核验,少填表、减材料,更便捷;所有环节通过电子材料、电子签名和电子印章线上流转,无纸化审批,更快速;而以标准化审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信息公开渠道进一步拓宽,更透明。

  从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这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城市的时代课题。作为全市空间地理信息中心,持续建设和运营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高标准建设城市级高精度实景三维模型等工作,在数字孪生城市的基座上,全面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搭建开放、协同、创新的数字化应用场景。

  信息中心技术统筹的“深圳全市倾斜摄影真三维测绘项目”获“2021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金奖”,实景三维成果,为“智慧城市”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提供了时空基础数据底板,其在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社会综合治理,等领域的试点应用,建成了多部门共享的“地楼房权人”专题数据库,全面支撑深圳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大力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用好改革创新“试验田”增加民生福祉

  从特区立法到依法治市,深圳在法治建设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诸多“全国率先、业内首次”的创新实践,尤其是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铺开,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示范经验正式落地、取得实质进展、纳入法治轨道,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也释放了更大法治红利,增进了更多民生福祉。

  2021年3月1日,全国首部城市更新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正式实施。此次《更新条例》的颁布实施,既是对以往城市更新经验的总结归纳,也是对城市更新实践难题的规范纾解,在改革开放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形成新突破,彰显了以民为本的法治思想,将进一步为深圳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更新条例》在固化以往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城市更新体制机制,完善了更新改造的实施方式和程序,创设了“个别征收+行政诉讼”制度,有效破解了搬迁难这一长期影响深圳城市更新高效推进的深层次障碍。

  今年5月,《深圳市危房重建规划管理规定》印发施行。新《规定》更加注重危房重建后人居环境品质的提升,允许依规对危房重建优化设计,如申请加装电梯、增加架空公共空间、公共通道和公共停车位等核增面积等。为深圳经济特区早期修建的房屋,尤其是“拓荒牛”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此外,在全国率先出台标定地价制度、确定了11种住房用地供应渠道。深圳始终坚持民之所盼、政之所向,让“住有所居”真正落实为“住有宜居”。

  攻坚克难、孜孜耕耘,面对4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深圳在自然资源领域的综合改革试点勇闯改革“无人区”。以探索地上地表地下分别设立使用权、试行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等,形成“单一用地性质的混合使用”“混合用地的混合使用”等多种土地利用模式,提高了空间资源配置的整体性和战略性,也更好地满足了企业对产城融合发展的需求度、市民对通勤宜居的幸福感。

  今年10月,自然资源部审查同意了深圳市15项自然资源领域的改革实施方案。一年来,深圳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形成了以流量空间为增长点的城市更新发展新模式,初步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配置资源新模式、以数字化时空平台为基础的空间开发保护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模式。(来源:深圳特区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