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红花岭低碳生态环境园。
来自龙岗区城管局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龙岗区目前共建成各类公园144个,其中森林(郊野)公园2个、综合公园15个、社区公园127个,基本实现了“推窗见景,出门进园”的目标,为市民留下了更多更好的城市绿化空间。
“社区公园为我们附近居民群众增进邻里和谐关系提供了平台。空余时间,我们都会到这里散步聊天,最近大家还跳起了广场舞,现在我们的‘幸福指数’一下子提升了很多。”横岗街道怡景社区居民黄阿姨对该新建成的社区公园相当满意。
市民点赞,为龙岗区城管局加快推进“公园之城”建设给了更多的动力。龙岗区城管局局长林建忠表示,“今年下半年,我们将全面落实‘东进战略’,以‘山环水润’规划方案为指引,对标新加坡,携手龙岗区文体旅游局及相关协办单位紧密协作,继续加大公共文体、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更大力度惠及民生,更高标准打造‘公园之城’、营造幸福城区,建设龙岗美丽家园。”
重点建设社区公园
为市民提供休憩锻炼场所
近年来,龙岗区城管局借鉴新加坡绿化建设经验,将公园建设全部纳入“山环水润”规划,通过连通山、水、公园、绿道等资源,规划“山环水润”生态龙岗,统领龙岗区的公园建设,努力打造“一环连十园,园园有水,一河串五点,点点见山”的山环水润魅力龙岗。
在“公园之城”建设中,龙岗区城管局根据社区公园投入少、建设周期短、服务市民快的特点,重点推动一大批社区公园的建设。继2014年建成13个社区公园后,2015年,龙岗区城管局又完成了16个社区公园的新建任务。
2016年,按照市、区政府民生实事要求,需完成10个社区公园的新建(改造)。龙岗区城管局自我加压,把新建(改造)社区公园指标提至21个,投资约1.2亿元。
在加强社区公园建设的同时,龙岗区城管局也重视加强城市综合公园和森林(郊野)公园建设, 2015年底建成完工了坂田银湖山郊野公园(“冬日揽胜”景区)、平湖罗山郊野公园(一期)和平湖生态园(一期)。2016年继续加快推进凤凰山国家矿山公园(二期)、乐城公园、八仙岭公园(二期)、平湖生态园(二期)施工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平湖罗山郊野公园(二期)、深圳国际低碳城郊野公园、三联郊野公园、南湾北桐森林公园、嶂背郊野公园、松子坑森林公园、雪象体育公园、香沙公园、龙湖公园规划建设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今年,区城管局将重点推进儿童公园建设,弥补龙岗区儿童专类公园的空缺,进一步完善龙岗区公园体系结构。目前,儿童公园已完成方案设计和可研报告编制工作,并已申报审批,争取2017年开工,2020年前完工。”
对于未来龙岗公园建设的前景,林建忠这样描述:“到2020年底,龙岗区将建成180个公园,通过不断拓展和完善公园体系,营造‘推窗见景,出门入园’的绿色环境,为市民提供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休闲锻炼场所,进一步彰显‘山水龙岗’的独特魅力。”
创新思维,注重融合
多措并举推进公园建设
为给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福利,龙岗区城管局针对公园建在哪、怎么建,一方面问计于民,广泛征求街道、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论证;另一方面,充分发动各街道、社区主动提供闲置用地、街旁绿地、社区边角地等,帮助其改建成既能为社区居民提供良好休闲健身场所,又能美化市容市貌的社区公园。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把这项工作作为落实民生实事、同时也是提升市民幸福感的重要抓手。”林建忠表示,为有效解决公园建设落地问题,龙岗区城管局创新思维,一是发掘绿化空间,实现功能转变,将街旁道路绿地打造成街心社区公园。目前,已建了15个街心社区公园,今年将再新建5个较大型街心公园,实现花小钱办实事。二是利用闲置用地,实现观念转变。将各街道社区提供的闲置用地、国有储备用地、社区边角地等,总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到几万平方米不等的地块开发建设成社区公园,进一步营造“开窗见景,出门进园”的绿化氛围。
公园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单一的区财政投资难以满足公园建设发展需求。为此,在公园建设中,龙岗区城管局创新思路,积极探索公园多元建设投资模式,多渠道筹集公园建设资金。
比如说,布吉三联郊野公园、南湾北桐森林公园、龙城嶂背郊野公园,在龙岗区城管局的努力下,争取到由市级财政投资,目前正在开展规划建设前期工作。
另一个创新,就是采取由城市更新项目改造单位先行投资建设公园,待公园竣工并移交后,区政府补贴40%的模式,如乐城公园、香沙公园,计划总投资约2亿元,目前乐城公园正在施工建设中,香沙公园正在开展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此外,采用社会资金全额投资的模式,计划开展朱古石公园建设,目前正在开展规划建设前期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龙岗区城管局在公园建设中,还非常注重融合与协作。按照“新建融入,改造新增”的理念,加强与龙岗区文体旅游局的协作,以公园建设为载体,推进文体、休闲基础设施建设,在部分社区公园立项后,由区城管局负责实施园路、广场、绿化等社区公园建设内容,区文体旅游局负责实施健身器械、儿童乐园、球场等文体设施或活动场地,方便市民使用,实现优势互补,较好地解决了基层文体与公园休闲设施的“短板”,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如四方埔社区公园、南联社区公园的建设,得到了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