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典型的纯花园住宅社区,社区常住居民具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收入的“三高”特征,对生活品质和服务水平有较高要求。今年以来,社区党委以“虚拟社区”建设为契机,紧扣居民“服务高要求”和“资源多元丰富”的特点,推动升级“‘社区党委+’合伙人2.0”版本,多措并举推动线下治理场景向线上延伸,有效激活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平台赋能实现“需求-服务”精准匹配,推动资源高效供给,引导居民“愿意用”。近年来,社区党委为走进群众、服务群众创新推出“党委联系卡、睦邻坊、民心接待、党员楼栋长”等机制,而虚拟社区平台的引入让第五园社区的群众路线走得更准、走得更实。以往社区通过群众反馈、走访接访等线下渠道获取群众需求,现在依托虚拟平台数据的动态分析结果,即可感知需求坐标、迅速优化服务方向,精准解决了时效性差、覆盖面窄、部分服务“叫好不叫座”的问题。如根据儿童运动类课程报名火热,接续开设篮球夏令营、泳池健身券等运动类68个项目,惠及872人次,居民反馈好评如潮(报名参与率达95%以上)。
此外,虚拟社区平台为社区凝聚各方资源提供了重要阵地,为“零成本”转化社会公益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基层一线推动“助企益商”激发了强大的动能。如社区紧扣“商户供资源—平台导流量—居民享实惠”目标,成功吸引了爱博绿、紫悦山商场、星巴克等30余家企业及商家加入,开展了“小小咖啡师”、轮滑运动、书法音乐等137场次公益服务,深受居民欢迎。
平台支撑搭建“能人”展示舞台,点燃居民参与热情,推动居民“喜欢用”。结合虚拟社区无地域界限、受广泛关注等特点,重点打造群众展示平台,引导居民深度参与。如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自身的优势特长,搭建“银发人才库+青少年需求池”的智能对接平台,创新推出“乐龄伴学,代际共育”主题系列活动(11名银铃人才发动包括乒乓球、柔力球、篮球等活动27场),吸引大量青少年报名参与,既实现“一老一小”供需精准匹配,又让银发力量在“关心下一代”发展中大放异彩;又如,利用平台功能为非洲鼓、摄影等文艺文化爱好者上线汇报演出,面向全体居民发出邀请通知,让平台成为特长展示舞台;再如,筹划“小小主人翁”暑期“第二课堂”系列活动(包括“社区小掌柜”“小小网格员”“小小银行家”等职业体验),不断培养主人翁精神,让平台成为“一老一小”展示自我的舞台。截至目前,社区党委以“虚拟社区”平台上线为契机,累计涵盖文体活动、便民服务等417项线下服务全面迁移线上,实现居民活动参与率由以往60%提高到90%以上,精彩活动浏览总量达13万余人次。
平台激活强化“多元主体”主动创治,有力解决社区治理难题,实现居民“经常用”。为改变了以往居民解决问题只能依赖社区党委或小区党支部的状况,社区党委通过“虚拟社区”平台打造“共享空间”主理人计划,为居民搭建起邻里互助的平台,推动社区治理更加精准高效,平台访问量从6月的1.3万余人次至8月的7.6万余人次。比如,面对考前阶段、升学压力大的孩子易出现心理问题,吸引7名具有心理辅导资质的居民成为“明心居”空间主理人,依托平台发布免费心理咨询服务,有效地疏解27位居民的心理方面问题,成功调解家庭纠纷8起,引导1名焦虑症居民接受系统治疗,为破解基层公益心理咨询资源不足、专业咨询成本高昂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路径;再如,结合“双热”预防工作,党委在虚拟社区搭建起防蚊灭蚊卫生死角“曝光台”,激发了居民积极参与“随手拍、共同治”活动,“一键触达”参与治理。而驻辖区的社康服务中心通过平台发布科普及预防讲座,提高居民防控防治意识;又如,面对双职工的孩子暑假托班问题,社区党委依托平台功能,引导具有教师资质的居民志愿者发起作业辅导、绘本阅读、国学研究等公益服务;引导具有编织、串珠等手工特长的居民长者发起手工艺品制作活动等,获得居民的广泛点赞,进一步推动了睦邻社区建设。
这种“需求即时感知、资源精准匹配、服务高效触达”的线上线下融合治理模式已初见成效。接下来,社区党委将持续深化探索“虚拟社区”建设,依托平台功能,撬动更多社会组织、企业、居民等力量参与,畅通“表达”渠道,丰富“兴趣”板块,把“龙岭模式”从线下治理转化为线上共治,全力打造更加智慧、高效、便捷、具有第五园特色的社区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