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美社区党委成立于2012年11月,现有党员275名,下辖党支部10个:杨美工作站党支部、扬美股份公司党支部、金色半山党支部、金洲嘉丽园居委会党支部、金竹片区党支部、荔枝苑党支部、上品雅园党支部、旺塘片区党支部、长坑片区党支部、悦峰党支部。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于2013年1月1日成立,设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党员活动室、多功能室、舞蹈室、亲子乐园、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使用面积约800平方米。 社区治理绝非党委“独角戏”,而是多元力量共建共治的“协奏曲”。作为典型的超大型城中村,近年来,坂田街道杨美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探索实践“组织共建、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治理模式,蹚出一条“社区事务”转化为“全民参与”的治理新路。这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模式,持续提升社区治理质效。 聚焦资源挖掘,小卡片撬动“邻里富矿”。面对辖区资源碎片化、居民诉求传递不及时的情况,杨美社区党委从搭建诉求通道、链接多元资源入手,以“便民联系卡”为纽带,累计发放超万张卡片,打通居民诉求“直通快车”,高效解决民生问题2万余宗,筑牢“有困难找党委”的群众信任基础。在此基础上,深化“办实事、赢信任、聚资源”理念,链接市级协会、辖区单位等资源,探索“场地换服务”模式打造社区级服务载体,同时收集慈善意愿、挂靠区慈善会成立社区公益基金,募集资金推进公益项目,让分散资源形成合力,既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又让邻里间的“潜在资源”转化为治理“实际动能”。 聚焦共议谋治,小平台疏通“民生堵点”。针对民生问题解决缺乏共识、居民参与治理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杨美社区党委坚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搭建“杨美大客厅”议事平台,构建“问题收集—议事研判—资源投放—推动落实”工作闭环,明确推进工作先开议事会、由居民自主制定实施路径与方案的原则。通过不同形式的议事载体,推动居民主动参与停车秩序规范、公共配套完善、噪音治理等民生事务,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不仅高效地解决民生实事万余件,更让“杨美大客厅”成为纾解矛盾、凝聚共识的“稳压器”,拉近干群距离,形成“有事一起议、难题一起解”的共治氛围。 聚焦一线动能,小机制激活 “家园主力” 。为突破社区人手有限、治理覆盖不全面的困境,杨美社区党委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以党委委员包片管理街区制,坚持在一线走访、一线挖掘问题、一线推动解决,整合辖区党员、物业管理人员、楼栋长、社区社会组织成员及社工等五类主体力量。通过引导这五类力量树立“家园意识”,推动其从“视而不见”转变为“心中有责、眼中有活、手中有招”,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力量。依托这支队伍,快速完成楼栋等电位端子安装、整治空调滴水问题、清理脏乱差重点区域等工作,不仅破解多项城中村顽疾,获市、区高度认可,更让居民切实感受到“路面宽了、天空亮了、道路干净了”,社区环境面貌显著提升。 聚焦对象转化,小伙伴共克 “治理难题”。针对社区部分顽疾易反弹、相关群体参与治理“等靠要”的情况,杨美社区党委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挖掘培育各群体中有威信、有热情的“领头羊”,引导其牵头成立特色联盟组织,推动相关群体从被动等待转向主动作为,营造“顺手捡、随手拍”的自治氛围。这些联盟组织自主制定治理规范、自发解决区域难题,不仅有效地治理市场腥臭、超门线经营、乱摆卖等顽疾,更让联盟成员从“被管理者”变为“治理者”,参与热情持续高涨,逐步转型为社区治理的可靠“正规军”,为社区顽疾长效治理提供保障。 聚焦品牌创新,小活动焕活 “内生动力”。围绕居民兴趣分散、社区归属感不强的问题,杨美社区党委打造涵盖舞蹈、篮球、象棋等领域的“协会+”平台,以特色活动激发居民参与热情。同时,联合退伍老兵打造“老班长工作室”思政品牌,拓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党群服务站建立“事项代办”与“失物招领”常态机制,将文体活动、思想教育、便民服务深度融合。2025年以来,成功孵化多个社区协会,不仅延伸基层治理触角至“神经末梢”,更让居民在参与中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释放自治潜能,将旺塘打造成有烟火气的活力城中村,奏响社区治理和谐乐章。 未来,杨美社区党委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多元共治”模式,让治理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