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龙岗区宝龙街道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加强“家站点”内容建设为重点,通过“阵地共建、资源共享、机制共融、活动共办、特色共育、权益共护”六共模式,推动职工诉求解决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双向促进。逐步形成“人大主导、工会协同、代表评价、职工参与”的基层治理新路径。
资源下沉一线 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宝龙街道以“集约化打造、数字化履职、清单化管理”相融合模式,打造“代表+工会”共同建设的实践模式。通过整合人大代表家站点与工会职工之家资源,推广“码上服务”数字化履职模式,宝龙街道实现职工“指尖反映”、代表“掌上接单”、问题“线上处置”的全链条闭环管理。通过制定明确的工作方案、工作框架、工作制度与特色活动清单,宝龙街道确保服务阵地运行规范、实效突出,真正做到“有方案、有框架、有阵地、有制度、有特色、有服务、有效果”。
依托“代表+工会”联动机制及劳模工匠示范效应,宝龙街道推动各类资源下沉一线。组织开展重点企业产业交流需求调研,构建“企呼代表应”“职呼代表应”响应体系,宝龙街道累计收集并解决企业和职工诉求93条。开展“代表+劳模工匠助企行”专项行动17场,宝龙街道解决技术问题34个,有效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关爱服务常态化开展 提升职工幸福感
自“代表+工会”改革工作实施以来,宝龙街道建立季度会商机制、“代表+工会+N”机制、“1名人大代表+N名职工”结对机制及“三单”督办机制等,系统推进6方面22项任务。开展“代表+工会”议事会10余场,宝龙街道推动25名代表与95家企业、100名职工结对,通过走访、电话沟通、座谈等方式广泛收集诉求,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围绕职工多样化需求,宝龙街道开展“四送”精准服务。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宝龙街道提供修车、餐饮等“送关爱”服务300余人次;围绕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开展APQP、AI、鸿蒙系统等“送教入企”培训;开展“送清凉”活动20余场,发放慰问礼包3000余份,惠及职工3000余人;组织篮球赛、合唱比赛、非遗DIY等“送人文”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提升职工幸福感。
通过“企业或职工提诉求-工会收集-业务部门办理-人大代表提建议且督办”闭环工作机制,宝龙街道推动解决职工公租房准入优化、公交线路优化与道路改造、校园周边交通安全改善等民生实事140余件。
深入基层摸排诉求 夯实城市服务基底
宝龙社区联合区人大代表陈军、张梦瑶等深入企业摸排诉求,召开职工公租房议事会,积极推动产业工人安居准入条件进一步优化,构筑“有得住”的安居保障网络;南约社区围绕快递驿站紧邻幼儿园、家长聚集、人车混行、放学通道被堵等隐患重重的问题,联动张奕雄、毛延发等区人大代表多次召开议事会研究商讨整改方案,制定增设混凝土隔离墩、斑马线、减速带、凸透镜、悬挂慢行提示牌、修剪遮挡驾驶员视野的树枝等整改清单,各社区积极构建“调研-梳理-联动”模式,实施“巡查-整改-复查”管理机制,有效防止问题反弹,夯实城市服务基底。
打造“代表+工会+调解室”劳动争议多元化解模式,宝龙街道依托“忠哥调解室”、“叶国安调解室”、“邱广焱调解室”等平台,推动区人大代表参与调解纠纷156宗,涉及295人。推动“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为兄弟社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代表+工会+调解室”的成功实践为兄弟社区调解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案例。
据了解,宝龙街道将持续深化“六共”机制创新,推动代表履职更“接地气”、工会服务更“聚人气”、暖心保障更“添底气”,切实解决基层职工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龙岗区建设“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的现代化城区典范贡献宝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