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龙岗区宝龙街道积极探索推行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仲裁、诉讼(以下简称“调援裁诉”)深度衔接机制,使劳动争议处理各环节变得顺畅、高效、便民、快捷。
作为工业大街的后起之秀,宝龙街道2023年GDP总量552亿元,辖区处于高速发展期,新旧业态交织,劳动争议纠纷触点多、燃点低。为保障广大劳动者合法权益,宝龙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深入开展广东省委政法委“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探索“调援裁诉”深度衔接机制改革,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劳动争议快速高效低成本化解,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采取联合会诊制度
引入园区、司法、工会等多元力量参与处置
在宝龙街道智慧家园“调援裁诉”一站式服务中心二楼,可以看到劳资调解、法律援助、党群咨询、物业服务等窗口依次排开。这里还配套半开放的空间,当事人既可选择坐在休闲茶桌沟通背景案情,也可以在无声、私密的舒适环境中深度、理性地表达诉求。
据介绍,目前,龙岗已建成14个“调援裁诉”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区、街全覆盖,并打造了两个园区级示范点。相较于街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智慧家园“调援裁诉”中心更加突出党建引领、阵地共建、综合服务的特色。
宝龙街道以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打造1+3+N的党建引领园区高质量发展模式,即以党建为核心,建立园区联合党支部,做好职工之家、调援裁诉、城投物管三个服务阵地。“调援裁诉”一站式服务中心发挥“党建+工建+调援裁诉/劳动保障”的聚合效应,将劳资纠纷处理战线前移,更好地实现矛盾就地吸附和提前化解,可辐射服务周边350余家企业,10余万群众职工。
一方面,该中心采取现场驻点、巡回值守的方式助力调援资源进一步下沉,由劳资调解员、法援律师在此交叉驻点办公,让调解、法援力量在未发、初发阶段就介入,为劳动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为了强化前置调解功能,挂牌成立了“明智调解工作室”,对相关线索进行识别判断,优先线上调解,对于风险级别较高的案件则采取联合会诊制度,引入园区、司法、工会等多元力量到现场参与处置。
另一方面,该中心做好调援裁诉机制的延伸服务,设置了就业驿站,为失业人群、新就业形态群体提供就业创业咨询、补贴申领指导等服务。在服务新就业形态群体方面,对人社、工会部门的服务清单做了端口整合,着重发挥暖蜂驿站和一站式服务中心内外联动效应,并且挂牌成立了全市第一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中心。
将劳动争议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心头
走出一条“零距离”服务群众之路
“近年来,除了案件量增长外,劳动争议案件性质也从以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为主变得更加多元,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宝龙街道相关负责表示。
事实上,在“调援裁诉”深度衔接机制改革中,调、援、裁、诉是处置劳动纠纷的四大要素,要素之间的衔接既是物理融合,也是化学反应。
宝龙街道运用点单、配单、送单的“速运”式工作法,有机结合“调”的灵活性、“援”的便利性、“裁”的规范性、“诉”的权威性,形成“调援裁诉”紧密衔接、有机融合、全面协同的争议处理工作模式,将劳动争议化解在源头、解决在心头,走出了一条“零距离”服务群众之路。
宝龙街道在立案前、仲裁开庭前、仲裁过程中、诉讼开庭前先行调解,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同时建强调解队伍,借助劳动监察执法员、律师、仲裁员、法官、法学会基层法务站首席法律咨询专家等专业力量,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组建“一专七代表”多元化调解队伍,发挥商会调解、行业调解优势,在全市率先建立人民调解培训学校,满足全流程调解需求。
同时,延伸调解触角,在社区设立4个个人品牌调解室(忠哥调解室、叶国安调解室、海华调解室、邱广炎调解室)、3个特色品牌调解室(知心调解室、日成调解室、有爱调解室),在园区设立劳资领域调解室(明智调解室),在产业园、建筑工地建立56个智慧平安(群众诉求)服务站点,夯实调解服务阵地。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宝龙街道调解结案成功率92%,调解前端吸附、诉源治理效果明显。
通过观察,宝龙街道劳动争议“调援裁诉”深度衔接机制改革呈现四个特点——
坚持党建基层治理。宝龙街道党工委统筹综治、信访、司法、劳动、公安、法院等政法力量,充分发挥各级党群服务中心阵地作用,因地制宜开展科级干部接访大厅轮值和百名干部下网格行动,以党建引领“一专七代表”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化解劳资纠纷,全力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
调解先行是主线。坚持“抓前端、治未病”,强化诉源治理 ,延伸“调”的触角,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特别是法官参与前置调解,将调解贯穿纠纷化解全过程,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空间融合是基础。依托街道综治中心,整合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法援服务窗口、仲裁庭、法院工作站、警务室等,打造劳动争议调援裁诉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仲裁和诉讼的物理融合,让当事人只进“一扇门”,能解“百般忧”。
健全机制是保障。整合调、援、裁、诉各要素优势,优化各环节工作流程,探索建立深度衔接机制,促进各要素深度融合、衔接顺畅,达到“1+1+1+1>4”的效果,实现劳动争议全流程服务、一站式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