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社会公益 > 扶贫信息

龙城街道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撷实

  “贫困户建新房了、黄泥路硬底化了、漆黑的村道亮堂了、公坑书屋建起来了、饮用水更干净了、有线电视变清晰了……”3月16日,记者来到龙城街道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挂点地——河源市紫金县瓦溪镇公坑村,一进村,村主任钟木田就如数家珍,向记者介绍龙城街道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进村三年来的种种变化。

  2009年,龙城街道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扶贫开发“规划到人、责任到户”号召,派工作组进入瓦溪镇公坑村。3年来,龙城街道共筹集落实帮扶资金603.08万元,其中街道自筹资金212.88万元(含捐款6.5万元等)。三年来,公坑村的村集体年收入从2009年底的1.2万元,增加到2012年底的6.3万元。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从扶贫之初的不足1500元,到2012年底已经达到了6051元。

  “一户一法”具体帮扶

  2009年冬天,龙城街道帮扶组一进公坑村,就走访了每一户贫困户,并将89户贫困户以村小组为单位,划分为12个帮扶小组,由一至两名街道领导牵头负责,带领所分管部门干部共同帮扶一个小组的贫困户,通过干部一对一的对口帮扶方式,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要,然后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及贫困户自身条件和意愿,商讨制定了每户的具体帮扶措施。“公坑村全村面积1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23400亩,基于该村特殊的自然环境,工作组根据贫困户意愿重点发展农业种养项目。”钟木田告诉记者,龙城街道按照每人800元的补贴标准,三年来共出资44万元为89户贫困户提供扩大种养所需种苗、化肥等,使该村逐渐形成了以种植“三华李”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对有条件实施劳务输出的贫困户,龙城街道通过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并帮助联系就业单位,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截至2012年底,贫困户中有160人成功外出务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公坑村村民对农业种植和家畜养殖缺少科学知识,为了提高他们的种养技术,工作组先后邀请龙岗区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梁发朝教授、紫金县农业局刘玉高等专家进行授课,把最实用的技术教给村户。“三年来龙城街道共举办了四期农业种养技术培训班,村民真真正正学了技术、得了实惠!”钟木田高兴地说。

  因地制宜集体帮扶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为了增强公坑村“自我智力造血”能力,龙城街道积极落实“智力帮扶”工程,投入26万元,完成了公坑小学的泥地操场硬底化、整修了小学的运动场、添置了体育器材和电教设备、更新了教学设备、建设了一个千册规模的小型图书馆,还设立了龙城街道区人大代表助学基金,为公坑村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雨天一身泥,出门黑漆漆。喝水有异味,灌溉靠肩挑。”在公坑村,流行这样的顺口溜,这曾是村民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村民对现实的无奈与自嘲,但龙城街道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组到来后,这顺口溜便消失了。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龙城街道加大对公坑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三年来共投入128万余元,为公坑村修了7公里的村道及3公里长的路灯,修了三个陂头和一条挡土墙等农田水利设施,修了垃圾池、公厕、文化活动广场和舞台,修了饮用水净化池,更换了有线电视线路,让村民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

  龙城街道还出资30万元帮助公坑村入股河源市高新区富民工业园,村集体收入有了稳定的分红。出资20万元入股紫金县紫龙扶贫农业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每年的分红用于村集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贫困救济,实现了公坑村稳定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