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投资创业 > 投资动态

深圳国际低碳城:践行龙岗跨越发展之梦

  6月17日,首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在龙岗坪地召开,深圳国际低碳城向世界揭开迷人面纱,这片被国家战略性定位为国家低碳发展试验区、气候友好城市先行区、新兴低碳产业集聚区、低碳生活方式引领区和低碳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土地,将在不久的将来形成生活、生产、生态的有机共生,构建产城融合的新格局。而以“生态龙岗”重新启程工业大区龙岗,即将以低碳发展为契机践行跨越发展的梦想。

  从“坪新清”

  到低碳城的国际化手笔

  坪地,从一个深圳经济最欠发达的街道,到今日世界瞩目的焦点,从最初寻求区域共荣合作的愿望,到一个国际化新城的落地,背后是一段龙岗区探寻以低冲击生态环境,实现落后工业区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奋斗史。

  坪地低碳城核心启动区位于深莞惠三市几何中心,四周被连片大块绿色环抱。这里是深圳的东北门户,而低碳城的梦想正始于一次区域共荣合作。

  2010年1-6月龙岗区发改局和龙岗区委党校合作开展的“坪新清区域产业生态新城规划研究”。报告得到了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荣和市长许勤的高度肯定。同年11月在深召开的第三届“下一代生态城基础设施体系”国际研讨会上,深圳市与荷兰达成了国际合作意向。2011年4月,在深莞惠三市党政五次联席会议上,三市共同签订了《深莞惠边界地区坪新清片区规划开发的合作规划框架协议》;7月,有关部门向国家发改委汇报项目情况,明确建设思路;12月,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市政府与荷兰有关部门举办了“中荷(欧)低碳城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低碳城的规划和远景。2012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许勤市长关于把深圳国际低碳城打造为中欧可持续城镇化合作旗舰项目的建议,得到了中欧高层首脑的肯定。合作梦想于2012年8月21日得到落实。

  汇聚世界智慧

  实践人居低碳之梦

  6个月规划起一座城,不只是一个奇迹。昨日,荷兰王国经济事务部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雨果·布洛沃(Hugo Brouwer)惊叹龙岗人在减排和改进人居环境方面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急先锋。雨果先生全程参与低碳城筹划、设计、推进工作,他认为,世界低碳城的梦想在坪地已成为实践:低碳城的空间布局注重产城融合,它摒弃了传统的沿道路交通扩展的组团布局,转而向生态廊道延伸的空间结构转变,结合丁山河的天然降温功能,形成了气候友好型的城市空间。在城市规划学科中有“碳汇”的概念,主要描述森林吸收并存储二氧化碳的能力。而坪地的深圳国际低碳城就是一处因地制宜的碳汇网络,总体规划中50%用地是山林地、河流等生态用地,这里的生态宜居建设指数(优地指数)目标达到了全国领先。

  借鉴全世界250多处生态试验城区经验,深圳国际低碳城也着力构造公交优先的绿色交通,应用交通需求管理与智能交通并重、交通引导土地复合集约高效开发利用、以新型公交系统为主引领高效低碳通勤、构建舒适慢行空间提倡绿色健康出行的四大策略,实现步行出行3分钟休闲交往、5分钟生活服务、10分钟交通换乘,构建了宜居便携的低碳社区。

  低碳城还充分运用梳式布局(借鉴传统岭南建筑布局模式,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冷巷(微风通道)、天井(冷热空气交换)、骑楼(遮阳)等技术,实现100%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空间规划方面,在绿色低碳创新产业发展、街区物理环境优化、启动区生态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市政规划方面除常规规划,还进行了直饮水系统、再生水系统、低冲击开发、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电动车充电系统、智慧城区、餐厨垃圾处理、共同沟等多项低碳市政详细规划;交通规划方面,研究交通碳排放评估和基于TOD理念的公交站点开发。

  低碳项目引领

  龙岗产业升级新高潮

  产业的转型升级,对于20出头的龙岗区来说是发展必经之路。而低碳城的落户,对于坪地片区是产业结构的一次历史性革新。

  在深圳国际低碳城的产业规划中,秉承了产城融合、低碳发展的理念,按照“创新驱动、高端发展、重点跨越、引领示范”的发展方向,大力提高低碳技术应用能力,将为龙岗中心城组团构建起一个“以节能环保、新能源、生命健康、低碳服务业为核心,以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都市农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深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增强龙岗区乃至全深圳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深圳国际低碳城建设的全面推进,一大批能耗低、附加值高的绿色低碳项目和产品纷纷签约落户低碳城。在国家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国家太空生态技术研究中心、中美低碳建筑和社区创新实验中心、分布式能源中心和中荷东部环保电厂等四大重大项目将造访坪地。

  可以预见,通过依托这些龙头企业和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围绕新兴低碳产业,坪地53平方公里片区将释放出不可估量的产业空间。按照专业预计,到2020年,深圳国际低碳城的GDP总量可达700亿元人民币,万元GDP碳排放强度小于0.32吨/万元,人均碳排放强度低于5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