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之19
刘旦华一家
●所在社区
平湖社区
家风家训
见证峥嵘岁月
传承百年书香
2017年,距离平湖人刘旦华的祖父刘彭龄放弃贡生身份,回乡担任新式学校校长,已过去了100年。百余年来,刘彭龄至刘旦华,一家数代人潜心修学、教书育人,保护民俗,书香不断,崇文情怀代代相传,颇受乡人尊敬。
百年前,最后的贡生回乡担任新式小学校长
清末,平湖人刘旦华的祖父刘彭龄以优异成绩通过了省学政组织的选拔贡考试,成为一名拔贡生,被保送京师国子监深造。然而,在1905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作为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批贡生,刘彭龄通过科举考试谋得一官半职顿成泡影。
刘彭龄只好返回家乡,潜心教书育人,渐成省港地区知名的文化人。1916年,一位爱国华商回乡捐建新式小学“纪劬劳学校”,专程找到刘彭龄,请他出任校长。此后,刘彭龄从私塾儒生转变为一名校长,为新式乡间教育披荆开路。刘彭龄11岁的儿子刘仲德也不再接受私塾教育,转入纪劬劳学校学习。
在纪劬劳学校就读7年后,刘仲德告别父亲,只身前往广州求学。之后回到家乡,在母校纪劬劳学校担任教师。1929年刘彭龄逝世,刘仲德在乡亲们推选下,继任纪劬劳学校校长。不久,刘仲德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仅在当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教育学校师生学习革命思想,还通过学生向周围农村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颇受师生乡民的拥戴。1930年,因革命原因,刘仲德被迫离开平湖,前往香港。后至越南、柬埔寨等地,在多个学校教授中文和英文。
1950年,在外漂泊20年的刘仲德怀着“就算吃糙米饭,喝白开水也要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返回平湖。纪劬劳学校已不存在,原先的校舍被用于平湖中心小学和之后的平湖中学,刘仲德又先后担任这两所学校的校长。在平湖,“校长”已成为刘仲德的终身代号。
在平湖地区,刘彭龄曾因拔贡生的过人文采被人们尊称为“平湖文胆”。几十年后,刘仲德不仅从父辈手中接过了教鞭,也用他的文化造诣和高尚德行,承袭了“平湖文胆”的称号,备受乡人称颂。在父亲刘仲德的影响下,刘旦华自幼受传统文化尤其是汉文化熏陶,专心习练笔墨,尤喜篆、草、甲骨文,自创的“黑篆体”更是别具一格。
后代发掘保护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遗产纸龙舞
与父辈一样,刘旦华也是平湖知名的文化人。他发掘保护了濒临失传的平湖刘氏文化遗产———纸龙舞,已入选了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介绍,纸龙舞是平湖刘氏先民自中原南迁入粤后,世代相传的一项民间祈福传统。这项流传了千百年的民俗,在上世纪60年代被当做“四旧”彻底破除,所有纸龙付之一炬,再无人奏乐舞龙。“文革”结束后,时有乡民凑钱意欲重拾旧俗,却一直不见纸龙再现。
2008年,得知深圳市在征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时平湖社区副书记的刘旦华牵头社区居民,开始抢救纸龙遗产。编织纸龙,龙头的技艺最为高超。在平湖社区,此时仅剩93岁高龄的民间扎纸艺人刘寿发会编织龙头。“之前别人找上门都被他推辞了,我登门时,老人家敬重我父亲的为人,终于答应传授我编织纸龙的技艺。”刘旦华说。
刘旦华边学边录影,以便传授给他人。纸龙扎好后,他又邀请曾经历过纸龙舞的老人们集思广益,尽量拼凑起曾经舞动纸龙时的音乐和舞步。经过近百场讨论和模拟,2009年春节,停演已久的纸龙舞又重现在平湖民众眼前。身为平湖刘氏纸龙舞的第31代传人,刘旦华希望纸龙舞从此不再停演,平湖传统民俗文化能够代代相传,薪火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