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软件小镇模式有望全区推广
大运软件小镇。
一个小镇拥有28家国家高新科技企业、508家高科技企业、5家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基地,创新人才总量超过6000人——这个由旧工业区改造而成的小镇就是龙岗区的大运软件小镇。2015年2月,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深圳召开,大运软件小镇成为现场会考察示范点之一,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得到了省市领导的认可,认为这种模式对粤北、粤西等经济和科技条件欠发达地区具有借鉴推广的意义。统计显示,自创新大会以来,来自全国各地超过300批考察团约8000余人到大运软件小镇参观学习产业培育和园区运营经验。
龙岗区旧工业区众多,但这些建于加工贸易时代的工业园区已经难以适合新时期龙岗产业转型升经的需要。目前龙岗区产业主管部门拟开展旧工业区综合整治改造升级工作,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大运软件小镇模式,其中由大运软件小镇运营单位参与建设的嶂背桥头工业区有望打造成为以文化产业为基础,融入创意、科技与人文特质的“大运文化科技小镇”。
75栋小楼里入驻了508家高科技企业
大运软件小镇依山而建,环境优美,配套完善。园区总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规划建设了75栋独栋建筑,容积率低、绿化率高,环境宽松舒适。其前身是一个以传统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社区老旧工业区,为盘活存量老旧物业,推进产业载体转型升级,龙岗区采取“政府引导—国企投资—统租社区物业—综合整治—运营管理”的模式,通过低成本的“穿衣戴帽”“修笼引凤”,对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升级,将其改造成为以软件开发、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为主导产业,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科技园区。
“由区属国企产服集团统租社区物业,一方面既不变更业主,也不改变物业主体结构,社区也没有租金压力,有效保障了社区的集体利益;另一方面通过产服集团专业化运营,提升物业价值空间,并与社区股份公司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引导社区经济由‘单一租赁型’向‘投资管理型’转变,形成‘载体—产业—社区’联动互促、共享转型红利的局面。”大运软件小镇负责人宋俊平表示。
2012年底综合整治改造工程正式开始,2013年11月高交会期间大运软件小镇正式开园,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主要引进软件开发、电子信息、移动互联、智能硬件、大数据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
截至今年8月下旬,大运软件小镇入驻508家高科技企业,其中包括柔宇科技、怡丰机器人、兰丁医学、云天励飞、英伦科技等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创业团队230多个,引进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深圳大学、中南大学等5家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00余项,创新人才总量超过6000人。2016年入园企业实现产值约18亿元,纳税接近3.5亿元,分别比改造升级前增长了9倍和64倍。
近日,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关于公示深圳市2017年第一批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名单的通知》,大运软件小镇12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公示名单,增速为历年之最。包括已有的16家,大运软件小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增加至28家,数量居龙岗区各产业园区之首。
龙岗将发展一批创新产业载体
大运软件小镇负责人宋俊平表示,大运软件小镇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用短短两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旧动能转换,从老旧工业区转型为创新高地,“龙岗区的旧工业区众多,大运软件小镇模式可以为全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拓展、可推广的产业转型升级实践样本。”
记者从龙岗区经济促进局获悉,龙岗拟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大运软件小镇模式,开展旧工业区综合整治改造升级工作,按照“政府引导、国企主导、市场运作”原则,以“国企+社区+业主”为基本合作方式,发展一批产业高端、功能完善、运营专业的创新产业载体。
目前,大运软件小镇运营单位——深圳市国高育成投资运营有限公司也开始尝试对外输出管理与服务的“二级孵化”模式,其中以“国企+民企”的合作方式,与中海信科技开发(深圳)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深圳市深龙中海信创新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联合运营中海信创新产业城;以“国企+社区+民企”的合作方式,与爱联嶂背社区股份公司、客家大联合公司共同成立深圳市深龙翊觉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按照大运软件小镇的改造运营思路,共同将嶂背桥头工业区打造成为以文化产业为基础,融入创意、科技与人文特质的“大运文化科技小镇”。另外,还正在与佳兆业新利厂、台中工业区、耀祥工业区、港华物业大厦、龙南工业区、228工业区等项目进行洽谈,预计合作运营项目的建设总面积将超过3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