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区财政局2007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08年01月15日 来源: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2007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积极创新理财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不断深化财政改革,努力加大民生投入,继续加强财政监管,强力推进依法理财,圆满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全年完成全口径税收收入201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6.67亿元,超收6.27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和上级补助收入,当年财政总收入达70.78亿元;完成一般预算支出66.71亿元,加上上解支出,当年财政总支出70.5亿元,连续十五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目标。

  一、2007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加强财税收入征管,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把组织收入放在首位,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管改革,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一是大力支持税务部门依法规范税收征管,帮助税务部门改善征收条件,加大税收稽查、清缴欠税的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偷税、逃税和骗税行为,突出做好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和重点税源大户的监管工作,努力提高纳税大户对财政的贡献份额,继续加大对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零散税收的征管力度,力争应收尽收。二是完善财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财政、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共享,积极开展税源调查,健全财税收入增长监测分析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提出应对措施,增强了财税运行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三是进一步强化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完善和规范非税收入征管体制,通过以票管费、建立收入征管系统、实现财政与银行信息联网等手段,拓宽了财政收入的来源。2007年,我区财政收入实现了较大规模的超收,在高基数上实现了新突破,全口径税收收入增长26.57%,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18%。收入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与经济发展关联度相对较高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两个所得税四个主体税种在我区财政收入中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增强,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为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财力支持。

  (二)构建财政政策平台,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进一步实施财政性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评价激励和整合政府资助资金两项改革,积极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得到了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一致热捧,受到市、区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我局在2007年7月区委、区政府召开的改革创新工作会议上荣获“改革创新奖”并做了典型发言。一是进一步强化政府资助专项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牵头相关部门制定了区经济发展资金和科技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实施细则,规范了专项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完善了政府资助专项资金运作新机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区经济发展资金主要采取金融杠杆方式由银行放贷扶持,实际资助企业4家,成功放贷3,960万元,有效地缓解了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区科技发展资金则采取委托中介无息借款、无偿资助两种方式,成功支持项目17个、放贷资金5,630万元,无偿资助扶持项目112个、金额5,309万元,另有一批企业和项目正在考察和实施之中,在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初具成效:项目开发创新取得了新的成果,促进了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和产品上档次、上名牌,带动了风险投资的进入等。二是完善财政性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的评价激励机制。在总结去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进行细化和完善,制定了2007年度财政性资金存放商业银行评价激励实施方案。据初步统计,评价激励机制实施以来,呈现出银政双方良好的合作态势,进一步调动银行放贷资金的积极性,推动了我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实行“七个倾斜”,落实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坚持以人为本,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保障政权运作和公共需要基本支出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把落实民生净福利指标放在重要位置,将财政支出的重点向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救助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等七个方面倾斜,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较好地支持了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实行区街联动,出台具体措施,积极引导街道民生净福利支出,对财政投入口径、目标和落实措施作了明确规定。2007年,全区财政性民生净福利投入达28.74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43.08%。

  一是加大基层社区建设投入。将社区工作站人员和办公经费列入街道财政标准支出,保障了社区工作经费;安排社区建设资金3.13亿元,加快社区“一站多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完善了社区服务功能;继续实施扶贫奔康工程,安排投入资金5000万元,支持东部街道开发短平快项目,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欠发达地区的“生血、造血”功能;投入专项资金6000万元,开始全面推行物业管理进社区,探索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模式,逐步实现社区管理的常态化、专业化、规范化。

  二是为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保障。安排教育支出10.72亿元,增长27.8%。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临聘教师待遇人均每月提高1000元,并将区直属学校教师临时岗位津贴原由学校自筹部分每人每月600元改由财政负担,新增公办学位10080个,推进扶助困难家庭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免收全区632个户籍人口困难户子女的学杂费、校服费和体检费,积极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加大平冈中学、坪山高中等学校建设和43所原村办小学的改造,努力缓解结构性学位不足问题,推动了以基础教育为核心的各级各类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支出4.32亿元,增长19.67%。解决医疗单位历年病人欠费支出 1200万元,安排医疗服务收费调降补偿专项支出2300多万元,实施国家计划免疫项目,完成50个社康中心的建设,实现“一社区一社康中心”的目标,提高了我区疾病防控能力和广大市民卫生健康的保障水平。加大对文体事业的投入,支出1.4亿元,增长15.1%。加大图书馆购书经费保障,提高人均公共图书馆藏图书量,支持举办文博会大芬分会场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推动了我区文化体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三是为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保障。投入再就业专项资金2086万元,为原村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资助特困下岗失业人员、农民转居民和零就业家庭,促进了困难职工群体的就业;设立劳动欠薪应急保障资金专户,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工伤和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对流动人口中的已婚育龄妇女实行免费计生服务;安排资金2000万元,提高民政优抚安置、社会福利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特困补助金标准,并增加“星光老年之家”投入,着力解决好重要优抚对象的实际困难;成立区慈善总会,开展社会募捐活动并安排慈善资金966.7万元用于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投入2293万元资金集中建设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社区残疾人康复的软硬件设施。

  四是加大公检法司投入。公共安全支出8.3亿元,增长13.7%。投入公安一线执勤执法和个人防护装备配备、反恐、刑侦装备1500万元,努力改善政法部门的办公、装备条件;落实从优待警政策,安排300万元资金成立龙岗区警察专项基金,努力创建平安和谐社区、院区式安全文明小区、无毒社区,确保我区社会治安和谐稳定发展。

  (四)坚持开拓创新,深化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和深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推进和完善财政支出领域的四项改革,管理效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健全支出定额体系。健全财政供养人员基础信息库,提高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完善公用经费定额体系,建立项目申报、论证、评审和考核机制,夯实预算编制基础,提高了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对2006年度的6个金额达50万元的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对项目支出经费的投入产出比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安排该单位下一年度项目支出经费预算的参考依据,有效增强了部门预算的绩效性;根据以前年度财政拨款结余资金情况,将单位的结余资金列入部门预算实行统筹安排,共动用单位基本结余资金4229万元用于安排新增项目,占区属行政事业单位可支配结余的26%,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集聚效应。

  二是稳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构建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网络系统,实现了指标、计划、支付和帐务的电子化管理;制定银行支付清算办法、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和相关管理规定,明确用款计划审批程序、资金支付流程、工资发放方式等操作程序,为改革试点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协调代理银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积极开展国库改革宣传,组织系统业务培训,开展系统试运行测试,选择5个部门共7家试点单位并于今年6月1日正式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截至12月,共支付820笔业务总计2289万元,其中:直接支付165笔计1469万元、授权支付655笔计820万元。经过近半年的实践,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已初见成效: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发挥了资金整合作用,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规范了预算执行程序,资金运行得到提速;增强了支出的透明度,财政监督更加直接。

  三是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科学制定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采购限额标准,稳妥推进协议采购、网上政府采购,扩大了政府集中采购规模;逐步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坚持以公开招标为主,改进非公开招标采购审批流程,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审批环节,严格把关、及时办理审批非公开招标采购业务,提高了政府采购效率;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与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共同开展政府采购监督检查工作,认真做好政府采购投诉的处理,受理的4宗政府采购投诉均得到妥善处理。

  四是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收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非税收入征管体系,全面推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票款分离征管模式,将垃圾处理费、街道综合执法罚没、慈善金等收入纳入非税收入征管体系,使“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到全区201个所有执收执罚单位;规范支出管理,积极完善综合预算改革,对政府非税收入按资金性质分步纳入部门预算,将预算拨款单位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其他预算外收入14.58亿元全额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实行收支脱钩。

  (五)实施财政监督,推进依法理财。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依法行政,依法理财,通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绩效评价全过程的监管,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预算支出管理,降低行政成本。强化预算约束,对预算单位在预算支出执行中的经费追加申请,深入调查研究、严格审核有关资料,对申报资料不实、依据不足的事项坚决不予拨款,社会公共应急和政策性刚性支出首先从单位结余资金和部门预算中列支、不足部分才从预备费中列支,最大限度地节约财政资金和减少单位虚报经费行为。2007年,共审核临时请款报告260多份,核减支出近2亿元,核减率达40%;进一步加强经费支出管理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对各类支出提出具体的量化考核指标要求,并纳入街道及区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重点压缩了车辆费用、会议费、公务接待费以及无实质意义的境内外参观学习考察费用。从2007年对此次纳入考核范围的61个单位的统计情况看,总体达标率逾85%,基本实现区街两级一般性支出总体规模比上年降低10%的目标。

  二是强化会计管理,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夯实会计基础管理,围绕深化会计改革、服务市场经济的总目标,抓住整顿和规范会计秩序这个中心,严把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准入关,认真组织会计人员考试和培训,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诚信档案,跟踪调查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违纪违法和素质品德等情况,并加大了《会计法》的执法情况检查力度;扎实开展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规范财务报销手续,加强内部稽核检查,强化财务审核监督,纠正及拒付不合理开支1551笔、纠正、拒付金额1835万元,促使核算单位上缴财政专户2490万元,提高了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加强财政性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规范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重点抓好资金管理制度的制订,陆续出台了区科技发展资金和经济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实施细则和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市政建设费使用管理办法等,把好专项资金的“入口”关;在分析和预测全区重大基础设施贷款项目支出进度的基础上,争取市财政局及时拨付配套基建资金,严格按项目实际资金需求提取政府贷款,节约利息支出2800多万元,累计调剂使用沉淀财政资金13亿元用于政府贷款项目建设,节约利息支出约7000万元;强化绩效管理,大力推进财政资金绩效检查评价工作。建立财政资金支出绩效检查评价制度和专项资金绩效考评体系,加大重大项目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率先在全市如期保质完成教育费附加项目绩效评价工作。同时不断扩大支出的绩效考评范围,研究确定了计划免疫经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经费、户籍、流动人口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奖励和补助专项等7个项目作为2007年度的绩效评价对象。通过建立项目预算安排与项目执行效果评价有机联系的绩效评价机制,切实提高了预算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干部素质和工作水平。一是完善内部制度和工作规程。制定部门责任白皮书和2007年绩效评估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和“业务主办人”制度,明确规范科室和岗位的职责分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完善对外窗口服务,突出抓好区委、区政府和市财政局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新提高,机关行政执行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加大岗位轮换力度,实行竞争上岗,提拔和调整了一批科级领导干部,形成了能者上、廉者上的干部晋升机制。三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加强财政队伍的业务技能培训,深入开展“特区干部好作风”活动,把提高干部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结合起来,提高了财政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四是围绕财政改革和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信息宣传调研力度,被各级报刊采用信息宣传调研稿件95篇,名列全区党政系统和省市财政系统前列,为扩大龙岗财政影响、协助领导决策、推动工作落实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五是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如改造文体活动中心,举行篮球赛、乒乓球赛,组织参加社区文化艺术节和会计知识大赛等,极大地陶冶了干部职工的思想情操,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献身财政事业的工作热情。

  二、财政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回顾2007年的财政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巨大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收入持续增收困难。一是2008年中央将继续加强宏观调控,合理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将会对我区房地产税收带来不利影响。二是2008年开始实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纳税将对我市造成一定影响,市财政可能会根据中央分配调整情况对我区进行调整。三是财政收入对重点税源依存度仍然过高,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对收入完成情况影响较大。如华为公司2007年转让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9.6亿元属于一次性偶然所得因素不具可比性,2008年收入计划中应予剔除;华为公司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执行免抵调政策增值税现税收入将比2007年减少3.2亿元;岭澳核电站明年大修预计减少增值税1亿元;岭澳核电站五年税收优惠期限是否延长将决定我区税收分成收入1.03亿元。

  (二)财政收支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近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但是随着我区公共财政改革步伐明显加快、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对财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义务教育改革、加大社区投入力度和加大社会保障等事关社会稳定的支出等一系列增支因素,财政增收的大头主要用于保人员工资发放、机构运转、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刚性支出,导致公共财政职能发挥还不够充分,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社会保障、社会事业等许多亟待加强的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保障力度还不够,统筹经济建设投入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供养人员规模过大财政负担沉重。近年来,我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长。截止到2007年12月,仅区本级财政供养人员已达到17742人,预计2008年将达到20261人。由于财政供养人员的增加和工资标准提高以及物价攀升,财政供养经费的范围不断扩大、标准逐步提高,导致办公设备、公务费、车辆费等行政管理支出高居不下,政府人工成本总量在政府运行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区财政供养经费2007年达到48.5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1%。有限的可用财力大多被用于吃饭,充分显现了“吃饭财政”的特征,并对财政支出结构、支出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加剧了政府财力分散,引发财政供养“越位”与“缺位”,促使政府理财成本上升,区、街两级财政不堪重负。

  (四)财政管理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一些项目进度未达到计划要求,造成资金沉淀,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和财务管理较为薄弱,预算单位争资金、争指标积极,忽视管理、缺乏成本绩效观念,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财政违法行为仍然存在,预算执行中个别部门和系统存在的财务制度不健全、预算收支不规范、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等等。

  三、2008年工作思路

  2008年,我区财政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严格财政监督管理,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加快推进“五个龙岗”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依法组织财政收入,确保完成收入任务。一是认真分析国家财税政策调整对财政收入和经济运行的影响,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完善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预算执行分析、税源情况分析和重点税源监控,堵塞税源漏洞。二是围绕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和考核监督体系,分解落实各项财税考核指标,形成各部门各单位关注宏观经济运行效益、齐心协力确保财政收入增长的良好局面,努力增加财政收入总量,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是在强化征管力度上下功夫。健全征管机制,依法治税,强化稽查,进一步抓好重点税收征管,充分挖掘主体税种的增收潜力,严厉打击各种偷、逃、抗、骗税行为,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保证税收稳定增长;积极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强化非税收入和政府基金收入的征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二)全面加强财源税源建设,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收入增长机制。坚持把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通过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贴息、资助、奖励等多种手段,全力扶持和壮大优势产业和骨干税源,把财政投入重点转移到那些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多的产业和项目上来,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发展,扶持科技型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支持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断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建立和完善稳定协调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实现财税增收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使支持经济发展的成效充分体现到财政收入上来,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财力保障;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主动研究支持构建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财政政策,突出支持先进技术型、节约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生态建设型产业,进一步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着力建设绿色龙岗、生态龙岗,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通过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以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为导向,把民生净福利投入作为安排的重点,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等领域,切实提高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确保财政支出的40%以上投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切实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好实事。其中,要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扩大公共财政对基层的覆盖面,加大对社区的投入力度。对社区集体经济负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和测算,根据财力状况逐步加大对社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投入,逐步减轻集体经济负担,同时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推进“物业管理进社区”、“大综管”以及社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扶贫奔康工程,推动东部地区生态补偿政策落实;加大东部各街道基础设施投入,缩小东、中、西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着力支持教育结构优化、教育内涵强化,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确保教职工工资发放、公用经费落实,重点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基本经费保障,解决贫困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问题,鼓励和规范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投入和发展机制;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大力支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切实加快卫生系统重点项目、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和劳务工医疗网点建设,让全区人民都能就近方便地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加大文化体育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群众性文化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城乡公益文化体育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鼓励非公资本依法进入文化领域。

  三是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对欠发达地区缴纳养老保险费有困难的原村民给予适当补贴,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落实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发展残疾人事业、老龄事业和社会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全面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让社会各阶层共享公共财政成果;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为农转居、失业人员以及外来工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积极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财税政策,多渠道、多方式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四)深化财政制度改革,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力推进各项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继续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和完善区街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统筹协调与衔接配合,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公共财政管理模式,不断拓展财政收支管理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深入调研,制订新一轮区街财政体制。就现行本轮区街财政体制在明年到期后是继续实行区街税收总额分成分税体制还是对街道实行部门预算的问题深入调研,按照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和支出受益范围相一致的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划分区与街道之间的收入范围、支出责任,建立财力稳步增长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二是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科学合理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加快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试点,继续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逐步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范围;健全政府采购招投标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政府采购水平;进一步健全政府采购工作制度,继续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简化采购程序,提高采购效益;完善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建立政府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提高非税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强化支出管理,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体制运行保障机制,通过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财政资金的过程控制和追踪问效检查,不断提高财政资金安排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推动财政管理和服务向着更加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健全支出管理监督机制,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健全经费支出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区街一体化财务系统,建立街道财务中心账务实时查询系统和运行机制,实时监控经费支出情况;建立有效压缩费用的新举措,构筑经费性支出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将相关考核指标纳入街道及区直各单位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切实降低车辆、会议、接待及参观学习考察等费用支出。

  二是改革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供给方式。根据公共财政管理要求、市场发育程度和公共服务事项性质等因素,确定事业单位财政经费供给方式,推行“以事定费”和“购买服务”为核心的财政经费供给方式,科学合理地安排财政资金,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推进财政绩效预算管理。加大重大项目资金管理和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确定评价方案,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对部门预算安排50万元以上的项目支出全面实行绩效评价,采取主管部门自查、财政部门核查、委托中介机构重点检查的方式进行检查。逐步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使用新模式,明晰部门和单位财务责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注重评价成果运用,真正发挥绩效评价对部门预算管理的导向作用。

  (六)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以 “八个风气”和“三个意识”为抓手,全面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提高财政工作效能,建设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适应财政改革发展的需要,围绕建设学习型机关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业务技能知识的学习,更新理财观念,加强道德修养教育,提升财政干部的学习创新能力,增强财政部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公开办事程序,简化审批手续,严格实行办文办事限时制、责任追究制,推行首问负责制和AB岗位工作制,提高财政系统行政效能。三是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财政作风建设。大兴调查研究、求真务实作风,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廉洁意识,坚持理财为民,树立“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财政机关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