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
顶部
当前位置: 首页 > 龙岗区宝龙街道办事处 > 信息公开 > 其他 > 工作动态

宝龙:优化企业服务 完善基础配套

发布时间: 2020-01-23 来源:中国改革报 浏览次数:- T浏览字号:

  作为深圳市最年轻的街道之一,宝龙街道虽成立仅3年,但从诞生之初便继承了深圳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在中美贸易摩擦深刻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整体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宝龙街道攻坚克难化解“危机”,逆流而上,奋力前行,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2019年,宝龙街道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10亿元,较2016年增长66.3%;规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可达千亿元,较2016年增长75.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18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较2016年增长97.0%。

  高速增长的经济是由企业的蓬勃发展在驱动。3年来,宝龙街道瞄准“深圳东部中心战略支撑点”的战略定位,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的机遇,持续优化企业服务,推进产城融合,拓展产业空间,壮大产业集群,着力营造企业服务优质、产城融合发展、产业空间充足、产业要素集聚的营商环境,以高水平的政府作为推动宝龙实现高质量发展。

  主动靠前服务 有效满足需求

  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服务企业、企业至上,做到“有事服务、无事不扰”“服务前移、贴身周到”,使企业在“提速、减负、增效”上有更强烈的“获得感”,助推企业发展壮大。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20条举措,建立“1+N”服务机制和“三个一”服务模式,即一位街道领导挂点服务N个重点企业,每年走访一次挂点企业,每半年组织相关企业召开一次座谈会,每季度形成一次挂点企业需协调解决的问题和已解决问题汇总台账和总结,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一站式的贴心“店小二”服务。目前,宝龙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已实现对辖区72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服务全覆盖。宝龙街道还不断升级政务服务,推出“政务服务+商会”帮办服务模式,将政务服务送上门,打通政府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降低企业办事成本。

  善做“减法”,着力减轻企业负担。开展产业用房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2个月就退费122万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建立涉企联合执法检查机制,检查次数降幅达58.82%,有效解决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痛点问题,减轻对企业生产造成的影响。辖区企业兄弟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经理小泽对宝龙街道联合执法检查给予高度认可,表示联合执法检查有效降低了检查频次,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为破解企业劳资纠纷难题,引导企业员工合法维权,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宝龙街道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出“企业—社区—街道”三级衔接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为争议双方搭建平等沟通、和谐对话的调解平台,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小纠纷不出厂区,大纠纷不出社区,所有纠纷稳控在街道”。

  完善基础设施 推进产城融合

  保障人才安居乐业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打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攻坚战,大力提升环境、教育、医疗、交通、文体事业发展水平,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用配套服务留住人才,为企业留住“青山”。

  征地拆迁与民生改善紧密相连,断头路的打通、地铁的新建、水环境的改善都需要征地拆迁作为保障。3年来,宝龙街道提前完成地铁14号线、16号线宝龙段征拆任务,啃下东部过境高速“鸭嘴鱼餐厅”拆迁硬骨头,10年“断头路”碧新路完成征拆,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提前完成7条黑臭水体房屋征拆任务,累计完成征拆27.44万平方米。

  目前,深圳地铁14号、16号线建设顺利推进,预计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建成通车,可快速直达大运和福田中心区。东部过境高速加快推进,15分钟可从宝龙直达莲塘口岸,实现与香港的快速联通。南同大道西段、雅池路、西叶路、宝清路实现通车,碧新路即将建成通车。片区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推进了企业生产要素的交流互通。

  3年来,宝龙街道新改建悦龙华府街心公园、同心社区公园等各类公园7个,完成40条道路景观绿化提升,建成5公里“花卉景观大道”、3个花漾街区,完成20个城中村综合整治提升,南约河口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河道名录内10条支流基本消除黑臭,重点片区市容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真正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移步见景”。绿色的生态环境给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了企业整体形象,增强了街道竞争软实力。

  不断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筹集建设力度,已建、在建的人才保障房接近万套,解决人才“安居”问题。新建宝龙外国语学校、同心实验学校,改扩建同乐主力学校,新增学位7200余个。新建5家社康中心,区骨科医院一期即将投入使用。大田世居主体修缮完工,宝龙文体中心和龙湖体育公园已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投资20多亿、高标准谋划的宝龙街道基础设施提升改造EPC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企业人才的后顾之忧解决了,生活舒心了,工作才能安心。

  拓展产业空间 创新开发方式

  吸引高端项目落地

  土地是保障产业项目落地的前提,也是多年来束缚企业发展的一道枷锁。宝龙街道充分发挥土地开发潜力大的优势,以“腾空间、促发展”为中心战略,坚持让“产业用地”走在“招商”前面,聚焦重点,盘活存量用地,向存量要增量,为高端项目、优质企业入驻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宝龙街道将土地整备推进作为破解产业用地不足的法宝,不断拓展产业用地规模。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太坑土地整备项目。据悉,该项目2011年立项,2013年被列入深圳市土地整备计划。其间因受多方因素影响,该土地整备项目僵持近5年未能推动。任务面前,宝龙街道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克服项目任务重、时间紧,涉及主体多、数量大,征拆范围广、利益大等问题,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地块内建筑物拆迁和土地征转等工作,整备面积约20万平方米,拆迁量约3.7万平方米。宝龙街道现有可出让产业用地约109万平方米,占龙岗区可出让用地的90%。

  以宝龙上井项目为试点积极探索片区统筹开发新路径,统筹落实重大公共配套和重大产业落地,预计盘活17万平方米集中成片产业用地。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促进老旧工业区连片升级、功能优化,推动兴日升工业区综合整治和中节能(深圳)京能工业园提容升级,建设高标准产业空间。

  宝龙街道谋划建设东部高铁新城,规划面积约16.4万平方米,依托龙岗大同乐片区、坪山高铁站等周边区域,实施空间、交通、产业等优化策略,构建龙坪产城发展轴线、打造站城协同发展区域、存量统筹开发及规模化的产业空间承载区。通过统一规划,对街道发展滞后区域进行整体联动开发,实现功能腾挪与整合,释放集中连片产业空间资源。目前,东部高铁新城已升级为市区共建重点区域。

  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充足的产业空间使深圳市看到了宝龙巨大的发展潜力,也进一步明晰了对宝龙的定位。2019年11月,深圳市委印发《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行动方案(2019-2025年)》,提出“加快规划建设宝龙生物医药创新先导区”,纳入全市五大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

  搭建创新载体 壮大产业集群

  助推企业持续发展

  以龙头企业为载体,联合相关产业链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搭建新型创新载体。现有中广核研究院重点实验室、业际光电技术中心、方正微电子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省、市认证的创新平台46个,拥有各项专利8800余项。“希格斯全球智造中心”创客集聚地、双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客空间、ICPark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成为创新人才重要集聚地。

  辖区的龙岗智慧家园是区级科技创新产业园区,以国际高端技术产业发展、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导向,重点强化公共服务、商务配套及创新平台功能,规划打造成为深圳东部占据国际高度、辐射深莞惠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智慧园区。目前,智慧家园正积极承接“集成电路测试验证工程技术中心及集成电路设计龙岗服务平台”落户园区,补足区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短板。

  宝龙街道以特色产业为主导,技术创新为驱动,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集群,并通过充分发挥这五大产业集群各自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不断扩大各产业链“朋友圈”,招商引资的“葡萄串”效应日益彰显。

  亚辉龙、中广核、联赢激光等知名企业接踵而至,折射出战略投资者眼中宝龙创新集聚、产业集群的巨大吸引力。目前,宝龙街道有规上工业企业272家,较2016年增长52.8%;国高企业数量273家,较2016年增长175.8%。宝龙街道发展的“主引擎”——宝龙科技城,相继被纳入深圳国家高新区和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成为推动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的重大历史机遇下,宝龙街道将以“产城汇融·智造宝龙”的发展定位为指引,以打造龙岗区一流营商环境的示范样板和典范工程为目标,进一步改革创新,给创新创业创造以更好的环境,让宝龙继续成为企业投资发展、合作共赢的热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